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

【www.longjiam.com--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总体策略、设计思路:

1.精设导语,引入情境,让学生深入感悟历史故事。

2.适时点拨,联系实际,渲染展现情境。

3.利用多媒体,介绍战国背景,和氏璧的由来,感悟历史人物司马迁的特殊魅力,深化情境。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抵御、侮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

4.在理清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了解历史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优秀的人物让我们崇敬不已。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大声读“资料袋”。(生读。)

2.下面我就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动画片,这个动画片的名字叫《将相和好》(边说边板书课题“将相和”而后播放动画片)。

3.解题。同学们观看完这个动画故事,这里面“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标题。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1-10自然段)

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

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3.学习生字新词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生字新词朋友,一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课件出示:学习生字

(1)指名读字音,学生评。

(2)男女生比赛读 师评

课件出示:学习新词

读词语:抵御、侮辱、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4.简介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故事矛盾,理解三个故事内部联系,体会“和”的重要性。

2.抓住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中主要人物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主要人物语言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质疑

1.我们继续学习历史故事《将相和》。一般情况下,这个故事应该写什么内容?课文中哪一个故事直接写了这个内容?认真看看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针对三个故事的联系质疑。)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是要弄清楚文中三个故事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先看前两个故事主要写了谁?快速默读故事“完璧归赵”,把你认为写蔺相如写得最精彩的语句勾画出来。

引导学生质疑,以解决“三个故事有何联系?”为线索,串起全文教学。

二、品读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读“完璧归赵”(课件出示:完璧归赵图)

语段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1.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的理由到底充分在哪里?指导读。

2.蔺相如说:“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出示:现在璧在我手里,你不能强逼我。) 比较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不同?同一个意思,蔺相如为何不直接说,而要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说?

3.小结过渡:抓住人物的语言读历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像这样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写蔺相如的语言,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语段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蔺相如的什么? 小结过渡:正是用假设的方式来说理,赵王才会信任他,把无价之宝交给他带到秦国去。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语段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讲道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2.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抓联系一:蔺相如“完璧归赵”,取得对秦外交的胜利,回国后被封为上大夫。这为说明将相“失和”埋下伏笔。

将阅读目标指向言语表现,抓住作者用假设句式描写蔺相如语言的文本特点,由扶到放,一步步感受蔺相如作为外交家作为文臣言语委婉但立场鲜明的外交智慧,渗透抓人物语言读懂历史故事的方法。

过渡:“渑池之会”又写了蔺相如的什么呢?

(二)研读“渑池之会”、(课件出示:渑池之会图)

语段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1.你发现了什么?句子省略了哪个词?(如果)

2.蔺相如凭什么敢和秦王去“拼”?指导读。

3.小结:读历史故事不仅要关注人物形象,更要关注作者是用怎样的表达方法写活这个人物的。

抓联系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用假设的方式讲道理,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这就为说明将相“失和”进一步做好铺垫。

总结:不写这两个故事,我们就不清楚蔺相如为赵国究竟立下了怎样巨大的功劳。而这些,正是廉颇没有想到的,正是导致将相“失和”的直接原因。

仍然抓住蔺相如用假设句说理的语言特点,感受蔺相如的语言特色,同时抓住“拼”字品味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三)研读“负荆请罪”(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

语段五: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从廉颇的角度来看,他说得也不无道理。请看《史记》对廉颇的介绍。

2.看来,将相之间的矛盾已到了非常突出的地步了。蔺相如听到这样的话后,怎么说的?

语段六: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自由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不管用什么表达方式,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过渡:这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不对。

语段七: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1.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来历。

2.你对廉颇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过渡: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

预设: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的意思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正因为将相二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进攻赵国。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教学设计

此环节设计目的一是继续揣摩蔺相如的言语特点和人物个性;二是感受廉颇作为一个爱国武将知错能改、和而不同的耿直性格及人格魅力。

三、评价人物,理清故事联系

1.读到这里,你明白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了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是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负荆请罪”就是矛盾的——高潮和结局,三个故事共同突出了“和”对国家的重要性。

2.评价人物: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廉 颇:威震朝野,知错就改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小结: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廉 颇:威震朝野,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jiaoanxiazai/37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