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 成语故事 |

【www.longjiam.com--成语故事】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一

:苏童《河岸》读后感3000字

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这样评价苏童:他近乎病态的狂想曲,仿佛穿着黑漆外套,任性而优雅。的确,苏童的小说中充盈着一种近乎颓唐的美,他在一系列小说中构建了两个独特的精神故乡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这两个漂泊在纸上的故乡和鲁迅笔下的鲁镇、沈从文笔下的湘西、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以至当代作家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很早就读过苏童的《妻妾成群》、《1934年的逃亡》等中篇小说,不过真正让我深入了解苏童的还是他的长篇新作《河岸》。
《河岸》问世后,各界的好评如潮。有人说它是2009年度中国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有人说《河岸》是超越《妻妾成群》、《红粉》、《米》的扛鼎之作。对于外界的激赏,我其实并不是很在意。因为过多听取媒体的渲染和颂扬会逐步消减读者个人对一本书的领悟与看法。我是带着期望与质疑来阅读这本书的,在我掩卷之后,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一句话:《河岸》确实是一本好书,至少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书。

《河岸》讲述了在文革时期一段关于身份丧失、妄想爱情、残酷青春的小说。主人翁库东亮的父亲库文轩原本是烈士的儿子,担任书记的职务,一家人生活得幸福,骄傲,而又满足。然而随着文革的到来,父亲的烈属身份不断遭人质疑。调查组最终认定他不是烈士之子,还查出他生活作风有问题。这一切彻底摧毁了幸福的三口之家。母亲为了和阶级异己划清界限,与父亲果断地离了婚。父亲在漫长的审查中也不再被陆地上的人们所接受,被发放到向阳船队一支由犯过错误的人所组成的赎罪船队。主人翁库东亮在父母离异后选择了跟随父亲,他也从岸上转移到了船上,过上了在船上的生活。

漂泊:漂泊在河流上的人性

向阳船队十一条驳船,一条船上住着一户人家。向阳船队家家有污点,家家历史都不清白。他们是一群流放者,他们是陆地的客人。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船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一律称吃饭为点,称解手为断,对于岸上人们轻易不谈的性爱之事,他们毫不忌讳,称这个事情为敲。船上的居民上岸受到镇上居民的限制,不能随便上岸活动。镇上的居民对他们都没有好感,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人。于是船上与岸上的矛盾就这样愈演愈烈。
最激烈的一次是船上的居民捡到了一个被与母亲走散的小女孩慧仙(作者估计很有可能她的母亲投河自尽了。),船民们要把小女孩送到镇上去收养。质朴的船民好不容易来到了综合大楼,找到了镇上的赵春堂书记。可是那些所谓的书记在忙着东风八号工程,无暇顾及一个小女孩的收养问题。船民们气愤极了,和镇上的人闹将起来。本来是要把这个捡来的孩子交公,没想到公家却不要,船民们只好又把小慧仙带回了船上。这件事充分暴露出岸上居民自顾自的势利嘴脸,船上的居民虽然身上有污点,但是他们那种纯朴的人性却并没有丧失,就是这种纯朴的人性终日伴随着他们一起漂泊在宽广的河流上。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二

花费了半天的时间读完了苏童的长篇小说《米》,苏童的作品我接触的不多,以前也只读过他的《河岸》,还是冲着《河岸》这本书的名气去读的,因为它好像获得了很重要的文学奖,至于是什么奖,我也忘得差不多了。至于《米》却是因为去年在图书馆翻书的时候,就已经见到过这本书的名字,因为简短的一个米字,让我的好奇心不断的膨胀,但是却一直没有心情,不太想读,前天去图书馆转悠,突发兴致,有了读一读它的愿望,索性就拿来读了。

  这几天,天气一直阴暗,读了《米》,心情更加阴暗,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但是说实话,我看的不是太懂,亦或是压根就没看懂。我感觉这本书讲述的是主人公五龙的一场梦幻之旅。五龙,一个因为洪水淹没了家乡逼迫的无法生存的乡下年轻人,不得不来城市来寻找他梦想中的场景与生活。

  从他是爬在运煤的火车上开始的,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到城市的,在半途中他决定下车,于是,他留在了这个记载着他余下的全部岁月的地方——瓦罐街。瓦罐街,米店,,米店俩女儿,六爷,阿保,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他的一生都在嫉恨,他的一生都在仇恨中度过,虽然他也曾有过快乐,但是我相信这快乐不是发自内心的。米是他最喜爱的东西,因为对土地的眷恋,因为对事物的渴求,他的一生中似乎只有米才是他最信任的,他觉得才是最可靠的。

  这本书充斥着欲望,衰败,“一个充斥着压抑,变态,疯狂,原始,欲望,丑陋,肮脏的世界在你面前展现让你无从逃避,这就是我的感受。。。 ”这是看完《米》后我在空间里写下的一句话。我想在多的语言,我也无法描绘了,权且用这一句话概括吧。

  民以食为天,苏童的一部《米》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五龙为“米”而来,也终于死于回乡火车的米堆上。整部长篇充满着可阅读的快感,且不乏深层的寓意。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这段话是你在网上搜《米》里最经常出现的一段话,但是这段话真的写的很好,很简短扼要地概括了这本书的文学意义与历史价值。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三

妄想:关于慧仙的妄想爱情

主人公库东亮打一开始见到慧仙时就对她产生了不可名状的兴趣。库东亮在扫船舱的时候,发现了躲在军用旧雨衣中慧仙母女俩。慧仙是一个精瘦精瘦的小女孩。对于整个向阳船队来说,她就像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神秘礼物。慧仙的妈妈失踪之后,她就被整个船队收养。船上的人对她也是宠爱有佳。孙喜明女人、德盛女人都把小慧仙当亲生女儿看待,她们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漂亮的小女孩,都希望她长大后能成为自家儿媳妇。可是小慧仙注定是岸上的人,在十六岁的时候被宋老师发现,成为了饰演《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最佳人选。小慧仙扮演李铁梅,成了受人瞩目的明星人物。她因此离开了向阳船队,在岸上风光了一把。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她太任性了,最终被所谓的靠山抛弃,成为了人民理发店的一个女理发员。

在慧仙小的时候,库东亮对他的感情,作者没有明确表露出来。慧仙渐渐长大的过程也是库东亮对慧仙的妄想爱情渐渐膨胀的过程。库东亮既盼望慧仙快点长大,同时又害怕慧仙发育太快。愈发漂亮的慧仙对库东亮来说是一个危险的诱惑。库东亮青春期的烦恼因她而起。他常常神经质地偷窥慧仙,他在日记本里记录关于慧仙的一举一动,在慧仙成了人民理发店店员之后,库东亮几乎天天去理发店理发,最终暴露真实意图,被理发店所有人驱逐。后来慧仙嫁给了文化馆的小朱。库东亮这段妄想爱情彻底破灭。

我为什么称库东亮对慧仙的感情是妄想爱情呢?库东亮对慧仙的感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爱情,这是一种畸形的、妄想出来的爱情。在书中我们不难找出二人的年龄差距,库东亮比慧仙要大六岁,慧仙最先出现的时候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而那个时候库东亮已经进入懵懂的青春期。库东亮的青春期是压抑的,由于家庭原因,个人原因,他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摆脱这种压抑。性幻想于是成为他手中紧握不放的救命稻草,他可以对着横眉厉目的李铁梅画像,煞有介事地产生性幻想,为什么不可以对着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慧仙产生更为生动的性幻想呢?对慧仙的幻想爱情,是与库东亮青春期脱节的畸形情感,注定要以悲剧告终。

  正如第三届曼亚洲文学奖评委科尔姆托宾所言,《河岸》是一部复杂的小说,是一部多维度的小说。上面所述只是《河岸》的冰山一角,从不同的角度还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比如说:如何处理父子关系,以及如何平衡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关系等等。评论家们强调这部小说体现了怎样的政治寓言,怎样的人性问题。这些大的方面我都不去探讨,我要探讨的,是苏童的本真。苏童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卖弄玄虚,没有煞费苦心地去宣扬某种大而空的观念。他只是用一种既滑稽又忧伤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属于他的河与岸的世界。主人公库东亮虽然是生存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但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却没有产生时代的隔膜感,仿佛库东亮就活在我的身边,甚至他就是自己的影子。这说明苏童对库东亮的刻画是成功的,是贴近于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读者的。苏童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然而他对青年人心理把握之准确,领悟之真切让我叹服。由此,我相信苏童是用一种本真的心态来写这本书的。这也正是这本书打动我的关键之所在。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四

读后感网权威发布苏童《黄雀记》读后感2000字,更多苏童《黄雀记》读后感20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无忧考网读后感频道。

【导语】《黄雀记》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结构——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写出他们后来的成长与不停碰撞或说是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是以悲剧贯穿,展现出人性的卑劣与善良,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与希望。

  《黄雀记》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当事人的视角组成三段体结构——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写出他们后来的成长与不停碰撞或说是三个受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的命运,是以悲剧贯穿,展现出人性的卑劣与善良,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变迁,主题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绝望与希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绝望与希望中挣扎,却总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也许这就是书名的隐喻所在吧。丢魂是故事的主线,是作恶的借口,也是对人性恶的一种解释。保润把魂丢给了爱情,仙女把魂丢给了花花世界,柳生把魂丢给了对美的幻想,祖父把魂丢给了过去。丢魂,既是对人性的批判,也是人性的丧失。

  文章源于祖父的丢魂,正是祖父的丢魂使保润、柳生、小仙女三人之间有联系,有了情感纠葛,而这一切又源于井亭医院的水塔,同时这个水塔既是他们之间一方面的结束,又是另一方面的开始或说是延续。

  保润一家因祖父的所作所为而对其感到厌弃,儿媳的恶毒,儿子怕儿媳而不能善待祖父,甚至有时选择逃避,保润则显得有些冷淡,也无所谓关心与不关心,最后祖父被送到井亭医院。后来,父亲丢魂中风离世,母亲远走改嫁,保润照顾祖父,为不让祖父挖树而采用*的方法,后将*“玩”成了一种乐趣,心里扭曲无疑。后来保润喜欢上仙女,却因仙女的种种作为,而使他感到无颜,保润便向她要回自己的八十块钱,最终是将刁蛮的仙女绑在水塔之上,却被柳生*,而柳生一家人用金钱收买了仙女一家,一起将保润送进监狱。保润坐牢十年既冤枉也不算冤枉。这里的仙女是蝉,保润是螳螂,柳生是黄雀。

  保润出狱后,祖父不认得保润,保润却说“毕竟是世上的亲人”,体现了保润内心柔软的一面;后来又将自己家的房子租给了怀孕的小仙女,也体现了他善良的一面。保润和小仙女的恩怨在水塔那一天结束,他们之间源于小拉,也结束于小拉。

  仙女,她高傲冷漠的看待这个世界。她的出生是一个悲剧的开始,父母遗弃,幸运的是被井亭医院的花匠收养,并宠爱着。她的童年、青春是孤单的,只有动物陪伴,这时的她是善良的,只是对世界有些冷漠,这时她应该也是快乐的,直到在水塔被保润*,柳生*,她的一切都开始破碎了,也转变着。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保润进监狱后,柳生在外夹着尾巴做人,仙女也远走他乡,开始漂泊,摇身一变成为在井亭医院照顾富家公子的白小姐,并对柳生颐指气使,这里保润是蝉,柳生是螳螂,仙女是黄雀。而这一切转来转去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也透露出仙女的命运,她的悲剧性生活,但她依旧孤傲地面对这一切,她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是对自己的一种善待,也是为了能继续“歌舞”生活,但依旧没能幸免,最后还是怀孕了。怀孕的仙女又回到了她出生的地方——香椿树街,并被柳生安排在保润屋檐下,直到诞下红脸婴儿。

  红脸婴儿既是新一代,也是上一代的遗传因子。红脸婴儿是耻婴,也是怒婴。他湛蓝的眼睛很纯洁,又象征着一点希望。白小姐说等她回来再看婴儿的脸,也许是婴儿反映了她的内心,怒是对未来的愤怒、无望;耻是对现实的羞愧。后来仙女再次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水塔,她遗弃了孩子,消失了。命运的轮回总是如此相似,仙女的沦落让人感到惋惜,也让人心痛,她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也成为沦落的原因之一。仙女的丢魂是为自己所作所为寻找的一个借口,同时,她也是一个可怜人。

  柳生有些虚伪,但又有真诚。虚伪:帮保润追仙女,却虚化保润的家庭;他喜欢仙女,却又对保润说不喜欢。真诚:对待怀孕的仙女;在井亭医院再见仙女后的举动。

  柳生在水塔下犯的错误,却让自己称兄道弟的保润去承担,体现了他人性的卑劣。保润出狱后二人竟又称兄道弟,仿佛之间的恩怨并非存在,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只是选择了逃避,让事情就这样过去,直到柳生结婚那天才发现这些帐必须清算,而这一次的清算就让柳生丧了性命,保润用刀桶死了柳生,失踪了,仙女被疑为幕后凶手被邻居赶下水。这里柳生是蝉,仙女是螳螂,保润是黄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有些债,不能让他人去承担,只能由自己来清算,否则必定损失惨重,柳生的丢魂是对他懦弱的一面,虚伪的一面寻找的借口。

  祖父,四大皆空,没有记忆,成为生命长存的人,不肯死去,他见证着这一切。他的生命长存,却又被束缚,被自己丢魂的痛苦束缚,被想寻回忆,却寻不得束缚。他的生活成为一潭死水,活于束缚的痛苦之中。文中那句“对不起你们都将消失,只有我长寿无疆”是对祖父的描述。最讽刺的是他们谁都不是胜利者,祖父被子女当成疯子送到井亭医院,儿子死了,儿媳走了,孙子屡犯重法,柳生被刀捅死,小仙女消失,只剩祖父守着发臭的身体活着,他抱着红脸婴儿安静地坐在水塔旁,一老一少轮回至此完成,而这一切并非预示着结束,我想应该是另一种新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对未来保留的一点希望。

  祖父从一开始的蝉变成最后的黄雀,走到最后,或许他一直是蝉,禅……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五


苏童的长篇新作《河岸》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作品。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来自库东亮从岸上到河上十三年成长的痛苦爱情,来自库文轩出身之谜造成的家庭变迁,来自骄横跋扈的小铁梅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尽管历史依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背景,这背景却因为人性的真实可触而变得生机勃勃,蒸腾着血汗的腥气,弥漫着灵魂的哭泣,使小说呈现出一种超越史诗性的心理现实主义,一种坚实、紧致、细密的历史真实。毫无疑问,苏童是把握和描写人性的圣手,他能够切入心灵的褶皱,捕捉每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在颇具象征性和幽默感的细节中展现心理波澜。父亲被隔离后放回来后弯曲的腰身,对妻子下跪被儿子发现的羞惭,带着半截阴茎遭人围观的尴尬以及无法解脱的烈士情结,都在具体阐释着历史的本意。他在任上的风流韵事成为儿子性启蒙的教材,又以自残手段完成自己的改造和对儿子的教育,最终,庙堂不要他,他只能驮着据说是烈士母亲的纪念碑投河,金雀河的河底收留了他;我(库东亮)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年,面对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在河与岸的分割线上体味着革命年代划分阶级与生活空间的残酷性,也体味着初恋的懵懂与狂热、疼痛与挫折。我与母亲对立又眷恋的情感,对父亲的恼怒与维护,沦为下民的屈辱与孤独、愤怒与反抗,拉住慧仙小手的温柔情怀和偷窥少女慧仙的身不由己,理发馆的吹喇叭风波和拖回纪念碑告慰父亲的壮举,真实再现了一段特殊年代的成长故事,为高深莫测的历史之谜作一生命的注解;可爱聪慧又刁蛮任性、好吃懒做的慧仙是历史之谜的又一注解,她由可怜的弃儿到船户们的宠儿,由县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到下放的理发员,始终无法主宰自己被挂的命运。慧仙借助一堆乳罩告别了懵懂的少女时代,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条康庄大道,被她走成了歪歪扭扭的歧路。她还那么年轻,回想起花车游行的日子却已经恍若隔世。谁能说她的命运转折不应归咎于她任性而幼稚的个性呢?然而谁又能否认她的个人际遇与社会变迁紧密相关呢?这个形象,依然体现了苏童把握女性心理、性格的稳准狠,其认识的深刻和手法的娴熟大约没有人能够超越。

当然,除了以人性和人的命运来反讽历史,苏童还一如既往地赋予河岸象征意味。河上与岸上是两个等级不同的世界,相对于岸上,河上是被社会不容或鄙视的贱民们的生活空间,所以船户们上岸多次遭到治安队员的围追堵截,库文轩被剥夺烈属资格后放逐自我拒绝上岸,库东亮追逐爱情的岸上历险屡遭横祸,先被人民理发馆(慧仙)拒之门外,最后又被傻子扁金禁止上岸。库东亮亡命奔跑后徘徊于老家门前反思自己的人生,河上岸上,哪一种生活对我好一点?我思考不出什么结果,然后我听见了自己心里绝望的回答,都是空屁,是空屁,哪一种生活都不好!河上岸上都一样,我还不如在这棵树上住一辈子呢。库文轩决定终结生命后对儿子说:不,不去河上了,河上漂了十三年没有用,我们跑到天边也没有用,哪儿也不去了,我们就在这儿,东亮,你去睡,我守着碑。司机们说,五毛钱送你到幸福,可是库东亮去不了。庙堂里供奉着驮碑远行的乌龟,可是库文轩只能驮碑投河,结束悲剧的一生。还有烈士邓少香的纪念碑和有关她的不断变化的历史传闻,包括所谓烈士遗孤屁股上的鱼形胎记,以及慧仙那条代表李铁梅的长辫子和红灯,母亲审问父亲的工作手册和我的爱情日记,甚至库文轩的沙发,都构成诡谲历史的反讽意象,与人物命运合流,展现那个时代人的生存困境,一种与政治紧密相连但又留下形而上阐释空间的生存境遇。

我不愿意用新历史小说来规约苏童。我想,作为一个创作潮流,新历史小说已经漫漶为一种普遍的创作理念,体现在当代有关历史的文学叙述中,而失去了指认其为一个特定流派的特征。从《妻妾成群》、《红粉》到《河岸》,苏童的历史反思顺时而下进入文革,一路走来,丝毫不减人性剖析的犀利准确,同时也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叙述中多了一份对人物的同情。 人性的复杂卑微不掩其善良关爱,残酷的青春也有了温暖的抚慰。

值得一说的还有苏童诗化的语言和抒情的叙述语调。撵走了那少年,我有点心虚,走在黄昏的油坊镇上,仿佛看见自己的隐私像一盏盏路灯,慷慨地照耀着这个小镇,照亮了小镇人寂寞的生活。晚风吹拂我的拳头,拳头像火把,晚风像火种,我的拳头被风点燃了,像一个火把熊熊地燃烧。在一厘米的窗缝间,我看见了历史的金色光束,金色的历史降落在河面上,半个世纪之前的金雀河水向我奔涌而来,苍苍茫茫,我看见邓少香烈士遗留的竹编箩筐随波逐流,一个婴孩和一条鱼乘着箩筐随波逐流,我看见浩荡的河水淹没了婴孩,一条鱼跳出了箩筐。鱼。一条鱼。是一条鱼。我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恐惧,那是历史的谜底吗?我父亲如果不是那个箩筐里的婴孩,是那条鱼吗?

阅读(?)

苏童故事的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zuowensucai/3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