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戏剧作品有_试题答案

| 国学作品鉴赏 |

【www.longjiam.com--国学作品鉴赏】

老舍的戏剧作品有

  试题:

  老舍的戏剧作品有()。

  A。《龙须沟》

  B。《日出》

  C。《四世同堂》

  D。《子夜》

  答案:(A)。

  相关阅读:

  老舍先生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他的一生是在坎坷颠沛中渡过,童年生活在北京大杂院中,缺吃少穿;青年时期为了生计,赴英国任汉语教席,期间开始创作小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怀着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回到祖国,并进入文学创作丰收期。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初,自沉于北京西城太平湖。

  老舍一九二四年在英国开始小说创作,四十岁时以一个优秀小说家的身份进入戏剧文学领域。老舍的戏剧作品之所以自成一家,很大程度上与老舍写小说的经历密切相关。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六六年,他共创作四十多个剧本,涵盖京剧、歌剧、曲剧、话剧,其中尤以话剧《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影响面也最广。

  本文试图透过对《茶馆》、《龙须沟》两部作品的分析、比较,论述老舍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一、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

  戏剧是舞台表演艺术,剧本集中表现的是矛盾冲突,如果把一出戏比作一幢房子,那么戏剧冲突就是房子的脊梁,他是戏剧艺术的生命,作者正是透过舞台上的“矛盾冲突”,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传统的戏剧讲求开门见山式的揭示矛盾,紧凑发展矛盾并迅速推向高潮。例如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都是写一天中发生的故事,依靠严密的组织结构到达短时间内高度集中,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而老舍先生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看不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到达出神入画的戏剧效果。

  (一)自然流露的尖锐矛盾。

  老舍曾自言:“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我能创造性格,而老忘了‘打架’。”那里所说的“打架”换个词就是“戏眼”。戏无眼而不立,戏有眼则灵通。这其实就是上文提到的“戏剧冲突”。老舍的作品含蓄、朴素,描述重大历史事件惜墨如金,展现人物冲突不着痕迹。这一点在《茶馆》第一幕中表现得相当精彩,也最能体现老舍戏剧的风格。

  《茶馆》第一幕以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后的清末社会为背景,写年轻掌柜王利发经营的裕泰茶馆中,宾客满座,三教九流一应俱全,流氓忙着调解打架,乡妇卖自我的女儿,常四爷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清政府的暗探抓了起来。坐在角落的马五爷轻轻一声“二德子,你好威风啊”,就制止了地痞的撒野,原先他是“信洋教、说洋话、吃洋饭的”。皮条客刘麻子在说媒拉纤,要农夫康六以十两银子把十五岁的女儿卖给四十岁的庞太监为妻。最后,大幕在下棋茶客一句:“将,你完了!”中落下。

  曹禺在他为《茶馆》演出本所写的序中说:“我记得读到《茶馆》第一幕时,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好作品的情绪,我曾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注1)如此众多的人物,活灵活现,勾画出了戊戌变法后整个中国的形象。这四十分钟的戏,也能够敷衍成几十万字的文章,而老舍先生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把厚重的时代托到观众面前。七十余人,上至宫中大太监,财大气粗实业家,下到普通百姓,城市贫民、地痞流氓、特务打手,各色人等在裕泰茶馆里演绎着他们的人生,表现着各自的性格,却又处处透着时代的风云。从马五爷一句话镇住二德子可看出外国教会势力在中国的强大。马五爷对常四爷的不屑,生动地表现了他其实并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仅仅是为了展示自我仰仗洋人所获得的威风。

  《茶馆》第一幕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全场最尖锐的一段矛盾冲突是“秦庞对阵”。庞太监代表的是封建皇权,秦仲义代表新兴的资本家。“谭嗣同问斩”是两人斗嘴的核心。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被斩后封建顽固派洋洋得意,民族资本家表面屈从而内心不满。一个是慈禧派的人,一个是维新派的人,两人斗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从侧面写出百日维新从开始到失败的整个过程及最后结局。庞太监一句“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语带杀机,而秦仲义的“我早就明白”轻轻拨掉了对方递来的千斤重负。短短几句对话,表面上秦仲义对庞太监毕恭毕敬,但正如庞太监所言“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刚刚兴起的民族资本家生气勃勃,骄傲自负,而封建皇权虽大权仍握,但已日暮西山。颇具讥讽性的是老舍将康六卖女儿作为表现后党“胜利”的情节。一个老太监买一个十五岁的姑娘做媳妇,再也没有什么能比这段情节更形象说明晚清政府的黑暗、残酷和愚不可及。

  (二)逼真再现生活,深刻的现实矛盾。

  老舍的又一部力作《龙须沟》为我们展现了北京一条臭水沟解放前后的巨变。全剧共分三幕。第一幕写解放前的龙须沟,小杂院里的四户人家生活凄惨:赵老头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依靠邻里,挣扎度日;人力车夫丁四受兵痞的气,挣不到钱,整天灌“猫尿”。程娘子靠摆烟摊养活“疯”丈夫,竟还要遭流氓恶霸的欺侮。王大妈母女以焊镜子和做针线活勉强过活。到那里,作者为我们正面描述了龙须沟给民众生活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赵老头年年夏天发疟子。每逢下雨,道路精湿烂滑,“摆摊子的摆不出去,卖力气的出不去”,人们就得“瞪着眼挨饿”,而且“臭水往屋里跑,把什么东西都淹了”。丁四出外拉车,因为路滑经常“泡”在外面回不了家。程疯子说:“我那里,没毛病,臭沟熏得我不爱动。”臭沟还“熏”跑了王大妈的大女儿,“熏”得丁四“工作不大起劲”,“熏”得二春整日想离开龙须沟,嫁到外面去。臭沟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反动政府不仅仅不闻不问,还向龙须沟的居民征收“卫生捐”。第一幕的结尾是小妞子为了给小金鱼儿弄水草,让臭沟给淹死了。

  至此,人与“沟”尖锐的矛盾摆在观众面前,舞台上没有声泪俱下的控诉,但就像一针针戳进了反动政府溃烂的心脏。透射了人与“官”的矛盾,人与“反动政府”的矛盾,矛盾越尖锐,就越充分显示出第二、三幕解放后人民政府及时修沟的重大好处。透过“沟”的变化,写人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二、横断连缀式的剧情结构。

  (一)地点的高度集中,时间的高度分散。

  老舍最重要的两部作品《茶馆》和《龙须沟》都没有完整的情节,都是以地点作为剧名,所有的情节也都在“茶馆”和“龙须沟”中发生,两出戏都是三幕,同样截取不一样的时代为背景,《茶馆》表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抗战胜利三个历史时期,横跨半个世纪。《龙须沟》表现的是解放前后几年中发生的故事。

  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要在两个小时内,方寸之中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已然很难,而像上述两剧在同一个地点内,表现不一样历史时期人物命运,时代风云则难上加难。对于《茶馆》的结构,历来有“展览式”、“卷轴式”、“蜡像馆式”、“剪影式”等多种提法,虽提法不一样,但都肯定老舍采用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的戏剧冲突连缀。全剧人物出场更到达了七十余人,这些人物的命运又暗示着时代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他们在茶馆里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偶尔碰撞产生冲突,也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矛盾,也和茶馆最终的没落产生不了直接联系。这样的结构本来容易变得松散,但老舍以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小说家驾驭时空的本领,克服了这方面的困难,同时又为这七十余人带给了一个展示三教九流生存状态的聚集场所——裕泰茶馆,使这些本来没有联系的各色人等,因为茶馆这个地方而交汇在一齐,展现被社会操纵的各自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二)弱化情节为人物服务。

  看了《茶馆》让人觉得他是戏,又不像“戏”,传统的戏剧集中表现矛盾冲突,要求剧情集中,不光得开门见山式地揭示中心矛盾,还要有连贯的剧情,透过正反面人物激烈的矛盾冲突,将全剧推向高潮。而在《茶馆》中看不到一段完整的情节,前后幕间没有直接联系。他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每个人都带着自我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甚至这些人物身上都带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老舍对于他的剧中人物既同情也作了无奈的批判。以前有人推荐老舍用康顺子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作为全剧主线,结果被老舍否定了,因为那样写虽然故事性强了,但“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到达了。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注2)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xiezuozhidao/5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