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课文主要内容

| 寓言 |

【www.longjiam.com--寓言】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螳螂捕蝉课文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螳螂捕蝉课文内容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部在意。吴王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歌唱,饮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3、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楚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之间的关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谋和他巧妙的劝说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一、基础达标:

  补充下列成语,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患。

  二、+设问导读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叙述这个故事,读一读。

  (1)、+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神情,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表示出“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内容。

  并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是什么?

  蝉+←(捕)←+螳螂←(啄)←+黄雀←(打)←少年

  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了自己身后隐伏着的祸患。我们应当有长远打算,否则后患无穷。

  3、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吗?(明白)从文中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追溯根源,明确形势。

  1、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忽然想起了大臣们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利益,却没有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即“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当时的局势,(楚国)是蝉,(吴国)是螳螂,(其他诸侯国)是黄雀。填在上面图示中相应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劝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劝说的?和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个寓言故事来劝,是直接讲这个故事的吗?而是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智劝、巧劝。(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少年委婉、含蓄,步步为营,不露痕迹。而大臣们是直言相劝,直截了当,难以奏效。

  2、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固执但能知错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从少年身上学到了(+ + + +);从吴王的身上得到的教训是(+ + + +);从螳螂捕蝉的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是(+ + + )。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shiyonggongju/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