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 艺术 |

【www.longjiam.com--艺术】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摘 要

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 沉郁顿挫 性格 命运 意象 忧国忧民

引 言

杜甫一生可谓坎坷不平,颠沛流离,饱经苦难,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诗肯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人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本文拟探论这一独特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以及这种风格在其意象上的体现。

一 杜诗沉郁的艺术风格与他性格命运的关系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自宋严羽之后成为杜诗艺术风格定评。它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它表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生活体验的真切丰富感情的饱满有力;(二)它经过了较长时期的积累、酝酿、涌化、触发的过程;(三)它以深厚完整的意境,锤炼精确的语言,铿锵浏亮的音调,顿挫变化的节奏表现出来。陈廷焯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薛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谈,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①

俗语说:“深人无浅语”,杜甫那些平淡简易绵丽精确,淡泊闲静、风流蕴藉的作品也和其他诗人不同。

如其早年所写《饮中八仙歌》虽然描写的是盛唐时期一些狂放不羁的著名酒徒的风流韵事,但诗人冷静的观察和同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再如他在成都草堂所作《漫成二道》、《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洒亭》诸多风格恬淡的山水田园诗,也和陶渊明、王维、谢灵运等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不同,诗中总隐藏着忧时济世的深厚情怀,而非淡然超脱。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1.1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杜甫出生在开元六年,是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的开始。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诗《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出众的才华和蓬勃的朝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强烈的自信、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读杜心解》)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开元23年(公元735年)每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他名落孙山。后又满腔报国热情到长安应试,仍不第,生活也陷入困顿,甚至食不果腹,用他自己的话说“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1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据《旧唐书、杜甫传》十五载,初录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杜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拜右拾遗。房为布衣时,与甫善,时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是年十月,兵败于陈清斜,明年春,罢相。甫上流言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参军。时关辅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供薪采,儿女饿殍数人。”之后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1.2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身处贫境,仰人鼻息却时刻抒发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说到这儿应该提一下诗人唯一的一首一挥而就的诗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洋溢出来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作于安史这乱平定时。可是这种喜悦让人感到心酸,能深深感到诗人为国事日夜忧虑的心情,如此高尚的爱国情怀是本诗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予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民,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

饱受忧患,家仇国难,满腹才华报国无门,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深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没饭不忘君的杜甫,在苦难中逐渐形成了沉

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新唐书杜甫传》有这样一句“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木忘君,人怜其忠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一直渗透在杜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高》“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十分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以景色引出任教心绪,与“感时花濺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登高》也是更为典范。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洒杯。

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面对苍茫大地,一个满腔报国热忱的诗人悲从中来。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一生屡逢磨难,如今已是人到暮年,却还要漂泊他乡,更令人可怜的是又多病缠身,可敬的是潦倒不堪的诗人仍在为国忧愁,一个 份时的伟大形象浮现在世人面前。诗人没有任何刻意,是他伟大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无形中成就了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承载着杜甫不屈不挠的坚持,忠贞不渝的理想,感人的精神境界。

从《望岳》的年少抱负,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喜悦自以为国家安定后能一展抱负,却落得《登高》中描写的潦倒新亭浊洒杯“的晚年境遇。诗人一2

生的坎坷催人泪下,一生的严谨做文却没有换来生前的荣华。但一生的不幸没有改变他深沉的爱国热情,用他的笔写下了国难家愁。”沉郁顿挫”是杜诗的风格,也是他的人格。明代田艺蘅《香宇诗谈》说道:“诗类其为人,太白做人飘逸,所以诗飘逸;子美作人沉着所以诗沉着。”

二 杜诗沉郁风格在其意象上的体现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朝廷“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审美作用很看重。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在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②美国诗人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而韦勒克沃伦在《文学原理》里则说成是“各种根本不同观念的联合”。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抒发自己的情感。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背景的特定意象,因此如“月亮”、“菊花”、“”、“杨柳”、“杜鹃”等。正所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流沙河语)。

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就是这么做的!杜甫一生创作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渗透着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感,带有深厚沉郁色彩。杜甫一生抱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时时流露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杜甫这种雄壮的抱负,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在创作上推崇气势磅礴之作,追求深沉阳刚之美。

2.1杜诗倾向于深沉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沉郁顿挫风格。

杜诗笔下的自然景物,则是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百泽、长空大川,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河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诗句。伟大的人格魅力。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多歌水、马、鹰、雕、鹘等一类大雄猛的动物。先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死;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眼前”(杜诗镜铨),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的意象,言已之壮志雄心,充分体现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诗人也以鹰自比,比如“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表现自己险恶务尽再千升平的情怀。这种精神和气概,至老而弥盛,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老当益壮,死而后矣的形象。《义鹘行》里虽扶弱见刚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

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向更加深沉,内蕴更加深广。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碧溪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节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2.2杜诗用病弱悲苦的意象来体现沉郁顿挫风格。

病树、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云、暮砧、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诚如叶燮所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原诗》卷二) 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3杜诗的沉郁风格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

《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这首诗就视觉言,“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就听觉言,“哀多矣而鸣不绝,以更闻其群而呼之者”。③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他如《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乱世之危;《鸡》表殊乡之俗;《黄鱼》悯长大难容;《白小》伤细微不免等,都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

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④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同前)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⑤杜甫诗歌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结 论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中表现着诗人高度的爱国精神,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中国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从杜甫诗歌中,我们能领会到“诗出于人”的道理,好诗是优秀的人格创造的。我为我国文学史上有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5

参考文献

杨世明.《唐诗史》.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童一秋.《中国十大文豪——杜甫》.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 林继中.《杜诗情感意象的一种构图方式》.《文艺理论研究》,1992年第1期. 郎保东.《审美意象的趣味》.《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5期. 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欧阳修.《新唐书·杜甫传》 王先霈.《文学教育》,2006年第33期. 张吉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 石 怡.《历史名人彪史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杜永菊.《中国古代诗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注 释

①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98页.

② 钱钟书.《钱钟书论学文选》.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522页.

③ 蒲起龙.《读杜心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78年版第235页.

④ 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⑤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20页.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huatizuowen/3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