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longjiam.com--读后感】

篇一: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文帝十四年,一位满腔热血的青年参军抗击匈奴,他的心里秉承着无数人们从古自今的梦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可造化弄人,世事无常。汉文帝的一次评价"可惜你生不逢时,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万户侯岂在话下!”这无意之语就如同魔咒一样伴随了李广的一生。但历史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活灵活现的李广,一个兼并传奇与悲剧的人生。

李将军列传.jpg


  他有勇有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沉着应对,准确地揣摩到了敌人的心思,慑退敌人。辗转于各边郡间,任太守一职,守卫大汉王朝边境长达四十余年,作战勇猛,连匈奴都不敢来侵犯。花甲之年,仍能飞身夺胡儿马匹与弓箭,真是令人敬佩!

  他体恤将士,深受将士爱戴。赏赐通通分给部下,士兵不全喝到水,他就不喝。士兵没全吃到饭,他就不吃。他对将士宽厚和气不苛刻,让许多将士乐于效命。

  他箭术高超,生于射箭世家,自幼学箭,臂长如猿,平日以射箭为消遣。世皆惊叹—李广为将,才气无双。世世受射,射无不当。射箭有射虎之威,入石之效。

  但他也心胸狭隘,酒醉过陵亭,路有都尉阻,扣留陵亭下。天子招李广,任其为太守,都尉随其去,谁知招杀手。

  他性情高傲,置身于沙场中,对朝廷于不闻不顾。这也是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期李蔡、卫青、乃至霍去病都渐渐得赏地封侯,可他,过错没人保,苦功不相成。

  终究李广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但不完美方显真实。四十余年的光阴逝去了,曾今意气风发的青年也变成壮志未酬的老年人。四十余年让百姓免遭涂炭,四十余年使国土免遭践踏,难哉!难哉!他这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统治者却不理不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他逝去了,百姓和将士们的泪水方能体现他的功勋卓著,只有人民才能给予最公正的评价。

  历史是公平的,只有时间才能丈量李广的伟大。后代的帝王们有的奉他为先祖,有的为他修寺庙等等。至今他的形象仍活跃于文字上,他的英姿浮也仍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标签:古文 浏览147次 发表时间:2019-01-31 16:35:36.0

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二: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将军之死背后的真相

读完《李将军列传》,深感李广将军一生,可谓传奇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

他身经百战,一生与匈奴有过七十次的交战,常常以少胜多,令匈奴闻风丧胆,被其称之为“飞将军”。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一生命运坎坷,终生未被封侯,最终悲愤自刎。这种传奇而又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实在令人惋惜。

然而,追究其悲剧造成的原因,我却发现他自己本身的缘故,在这场悲剧中所占的因素比较大。当然,也与当时的统治者有关。

司马迁一生抑郁不得志,始终没有被统治者重用。写李将军之死时,带有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统治者的愤慨。这点可见写到李将军自刎时,“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写认识的不认识的,妇孺老少青年都痛哭流泪。我想。司马迁提笔时,由将军之死联想到自己的光景,也许会落泪。为将军的死,也为自己的身世而哭。这段文字,笔墨含情,实在令人动容。

当我读到这里时,对将军满含同情,对统治者有着深深的厌恶。一个爱国忠诚、才气无双的人,就这样离去,不仅是西汉王朝的损失,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颗明珠的陨灭,也许称不上其为明珠,但是其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吧。

司马迁选取李将军几件突出表现其形象的事件:智退敌骑、夺马逃归、力战御敌、迷路失期等,着重刻画了他的才气风度、性格特征。这几个事件,李将军的形象,一下子跃然纸上:才气无双、英勇作战。读者往往被这么一个英雄形象吸引,角度往往从一个中间者向主角靠拢,与其同呼吸,共命运。任何伤害主角的人物,一律被读者划分为反面人物,因为不是和主角站在同一角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有作者本人的立场有密切关联。《李将军列传》一文,作者态度观点鲜明,立场坚定,读者跟着作者的思维跳入作者的观点立场,于是,不能很好地分析这场悲剧造成的原因。

我也难避作者设下的陷阱。可是,当我读完反思,再回去读第二遍的时候,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渐渐明朗。

平心而论,我认为李广的命运早已注定。文章开头,文帝就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很明确,如果李广生在高帝时代,其早就封侯了。可现实是,他处在汉武帝时代。为什么在武帝时代就不被封侯呢?

这和汉武帝的国防战略有发生变化有关。武帝初年,国力衰弱,主张先安定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国富强盛起来,开始对外消除匈奴边患,对匈奴发动大规模战争,一改高帝时期消极抵御政策,变无为为有为。

文帝景帝时代,重文轻武,即使他屡次与匈奴作战,并取得战绩,但并没有因此封侯。武帝时代,武帝重视青年将领,此时,李广已是老年将领。其次,李广与匈奴交战次数丰富,被匈奴化,学习匈奴的作战策略和带兵方法。如军令宽延,逐水草而居。作战勇猛,精于骑射,但缺少了汉朝军队所特有的纪律性和整体性特色。而汉军对匈奴的优势,正在于严格的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这正是李广之所以无法在对匈奴作战中建功的重要原因。在汲取了别人长处的同时,却屏弃了自我的优点,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此时卫青、霍去病等“新人”的出现,不仅是青年有为,而且适应汉武帝时期的作战策略的带兵方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些有为青年将领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吹散前期的无为之气。他们年轻力壮,深得武帝喜爱。李广虽说是老将领,但是已经年老。因此,武帝时代,他又一次不被重用,未能封侯。

李将军造成悲剧的原因,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有个人因素。

年老这个因素是生理因素,无法避免,只能感叹其生不逢时。但是,追究根本原因在于,他指挥作战的战略的缺乏。英勇骁战,是作战获胜的外在因素。可是,作战策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战的胜利。文中多次写到李广率领精兵和匈奴交战,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他却与之失之交臂。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兵折将,根本没有“飞将军”的风采。这与武帝推崇“有为”政策相违背。大好机会没有把握。这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大将之才。他明显缺乏指挥作战策略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的骑兵作战,机动作战。这是他一生没有封侯的最重要原因。

他请求随行出征匈奴,大将军未答应他跟随与单于交战,违背军令,私自前往军队,致使军队掉队,迷失道路。卫青上书天子汇报军情,大将军派长史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而李广一人自告奋勇承担责任,最后愧愤自刎。从李广自刎前和其部下的话中,可见其渴望建功立业,却高风亮节。如果没有他那该死的看得无比重要的自尊心,那么,他或许可以免于一死。然而,历史无法改写。

把李将军之死放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我想到《史记》的悲剧人物:伍子胥和屈原。但是,仔细分析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伍子胥和屈原为国家堪忧而自刎,希望唤醒昏沉的君主。李将军之死,不仅有时代因素,更多的是个人因素。他独一无二的悲剧命运,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李将军已经融入历史。

( 关注读书感悟,就上)

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三: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

读《李将军列传》有感


李广,西汉名将,以减法高潮、应用善战著名,被匈奴人成为“飞将军”.但他却命途坎坷,因所带军队迷路误期被责,愤而自杀。李广在历史上几乎成了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李广善骑,又是个神箭手。他是个很有智慧的人。

李广常采用心理战术,自己明明知道自己是寡不敌众,却故意装出人多胆壮,不把敌人放在眼里的样子,吓退敌军,以少胜多。李广还用过诈死的手段,逃过匈奴兵的追捕。

李广立下赫赫战功,一生一心一意为保卫汉朝与匈奴兵顽强抗击。然而,李广却始终因为阴差阳错没能受到重用和奖赏。

李广就是怀才不遇的典型,同时,他也是不懂得察言观色的典型。

李广六十多岁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举进攻匈奴,李广主动要求参战。

李广打了一辈子匈奴,只因这次能真正和单于兵交战,因此,只考虑到自己还有能力,还愿再战匈奴就向武帝请命。李广是衷心的,可他却没有挖掘皇帝的心思——皇帝觉得他老了,不能委以重任了。倘若当年李广没有请战,而是请求恩赐几亩良田,几间屋舍,或许也就能安度晚年,还能因为屡立战功而得到什么赏赐。然而个性忠直的李广最后却落了个自刭的惨状,实在可惜了他一辈子的伟大功绩。

除了李广,这样悲惨的结局也同样被他的孙子李陵继承了下来。

李陵虽浴血奋战,但终究寡不敌众,投降了匈奴。有人说,李陵当时只是诈降,想找机会刺杀单于。而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一怒之下便杀了李陵全家。这样一来,李陵心灰意冷,才真正归顺了匈奴。

史记正是写到这里,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讲了几句不平之言,触怒汉武帝,为处以宫刑。

这是王朝的过错,历史的悲剧。

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篇四: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有感800字

  叶翠婷

  李广其人,功有之,过亦有之,在汉代的几百年历史上,他以一种极其微妙的经历存在,与匈奴作战七十余场,爱士卒,轻权贵,骁勇善战精骑射,然,万般才华亦被弃。

  人的一生太长,却太短,经历太传奇,描述却太平淡。司马子长用几页的字句汇聚他的一生,将英雄辗转指尖,我们仅来得及了解他起起落落的生平,在字里行间感受他鲜血溅沙场,却在朝堂上处处掣肘的无奈,同是保家卫国,部下青云直上,他却因种种缘由官途滞留不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在一个战争频发的时代,人的命运是自己的奋斗,在一个君主制下,人的命运是上位者的爱才之心,在一个复杂的官僚机构下,人的命运是关系的错综复杂,李广得以以足够高的身份驰骋沙场,在生命的最后却依旧只能以一个这样的身份自刎谢罪,不过可叹一句:时耶?命耶?史上人物入朝堂,封侯拜相,摆不脱皇室的亲近或疏远,无论是汉室或是任何一个朝代,纵是千古一帝亦有个人喜好,站在人类顶尖的他们,满足的只是大局上的成功与仁爱,他们为人间百姓而忙碌或担忧,却不会至始至终总为某一个人而停留,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有合适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合适的人物在这段故事中粉墨登场,然后让后世反复揣摩。我们慢慢咀嚼历史,品尝历史上的一切带给我们的心酸或感怀,感慨帝王意,不可猜,玩味权臣和英雄们的意气风发,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微笑或苦涩地谢幕,让历史这本书翻过一页又一页,然后终于到了留下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李广不过是这其中一个,带着他的家族慢慢没落,而岁月后的我们慢慢重温他们的故事和光年,得到点点不知道算不算教训和道理的教训和道理,然后期待这些或许能举一反三在我们如今的世界上演,其实,我们只是多了点故事可说而已。

  历史上的功与过,我们仅见九牛一毛,我们从千年后的今天对他们大肆批评或代他们遗憾,不得不有些片面,今天夜晚的月亮或许曾照耀过他们某个孤寂或是得意的夜晚,但是谁又知道今晚的月亮还是不是千年前的那轮圆月。时间在日升日落中流逝,生命在人来人往中换了一代又一代,也许"江湖"流传的故事很美,但我们只是想让历史上的人物与故事来为我们的没有道理的生活增添道理,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罢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要告诉李广,只是望和他共饮一壶酒,一祝沙场骋驰,壮志难掩,二敬心系山河,暮年辗转,三四似见,月下独酌,愁绪难挽,五念含恨终了,一生望断,六感后世难忘,书中重演,七八唯愿,世间再见,无忌从前。

读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fanwendaquan/6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