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_水龙吟 教案

| 国学作者 |

【www.longjiam.com--国学作者】

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具有雄才大略,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实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140-1162年,沦陷及起义期;1162-1181年,南渡初期;1181-1203年,闲居时期;1203-1207年,晚年时期。

《宋史•辛弃疾传》卷四O 一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幼年随祖父辛赞生活。辛赞常常向他灌输爱国思想。辛弃疾少时便心系南宋,怀有爱国之情,立志推翻异族压迫,实现祖国统一。)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1160年,二十一岁)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於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迁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以大理少卿召,出为湖北转运副使,改湖南,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今朝廷清明,比年李金、赖文政、陈子明、陈峒相继窃发,皆能一呼啸聚千百,杀掠吏民,死且不顾,至烦大兵翦灭。良由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军人则利于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2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敢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加右文殿修撰,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久之,主管冲佑观。

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召见,迁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弃疾为宪时,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

庆元元年落职,四年,复主管冲佑观。久之,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无使,四年,宁宗召见,言盐法,加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奉朝请。寻差知镇江府,赐金带。坐缪举,降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辞免。进宝文阁待制,又进龙图阁、知江陵府。令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辞免。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赐对衣、金带,守龙图阁待制致仕,特赠四官。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信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 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

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闲,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呜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名世。有《稼轩词》,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为两宋之冠。稼轩词中最值得人称道的是英雄词、爱国词。辛弃疾充满爱国斗志,终生不忘恢复故土,其爱国词主要表现抗金生活、揭露主和派和统治者的苟且妥协、怀念故国,抒发词人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涌万夫》、《贺新郎•事无两样人心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等。辛弃疾的这类词,大都使气逞才而作,

3 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此外,辛弃疾也有一些闲适词,即描写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但闲适非其所愿,因此,此类词又常常包含怨艾之情,成为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除此而外,辛弃疾也不乏风格婉约,又寓意深远之词。如《青玉案•元夕》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二、写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辛弃疾,以中原义军将领的身份,由已沦陷的故乡山东投归南宋。南渡后,辛弃疾没有立即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只是出任江阴签判,这是一个地方闲职,难有作为。但他并不灰心,时刻密切关注着朝廷的发展态势,并寻找属于自己的机会。乾道元年(1165年),主战派首领虞允文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在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和精心准备后,辛弃疾以《美芹十论》上书宰相虞允文,极力主张以武力收复失地。虞允文阅后,大加赞赏。乾道四年(1168),29岁的辛弃疾迁调南宋重镇金陵,任建康通判。正值英年的辛弃疾以为这次调迁能使自己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事实上,在他任职金陵的三年里,除了修建城垣、整治地方胜迹之外,别无所为。乾道五年(1169)秋,辛弃疾相约几个志同道合的友人登临建康赏心亭,面对大好江山,想到收复中原的事业一筹莫展,百感交集而作此词。

建康,又名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建康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它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金陵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丁晋公谓建。”遗憾的是,这座美丽的赏心之亭,已不复存在。

三、词作内容:

(一)上片写景抒情。辛弃疾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情随景迁,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抒发出来。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江南一带古属楚地,故称。

此乃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是: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战国时曾属楚国。“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也就是苏轼词中“大江东去”的大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遥岑远目:即远目遥岑的倒文。韩愈:“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岑:小而高的山。目:望。

玉簪螺髻:比喻山。韩愈:“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玉簪:女子插在头发上用以绾发的上种饰物。螺髻:梳成螺形的发髻。

此三句写山。意思是:放眼望去,那一层层、一迭迭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可是这些都只能引起我对丧失国土的忧愁和愤恨。

“玉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螺髻指古代妇女一种螺旋的发髻。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这里,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想到沦陷区的父老姊妹而痛苦发愁。但是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更深入一层。

前两句是纯粹写景,至下面三句已进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4 下面作者接写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佩戴的不能用来杀敌卫国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杆。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3、“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断鸿:离群的孤雁。江南游子:作者远离家乡,流寓江南,故以此自称。

此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同时也是喻情。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此二字含有比喻南宋日薄西山,国势危殆的意思。原来宋孝宗继位后,一度起用主战派的张浚主持军政。他曾对金发动军事攻势,不幸被打败。于是主和派的人和主和议论又在南宋政府中占了优势。辛弃疾这时登上建康赏心亭,面对着衔山的落日,想起南昌宋君臣在符离战败后又陷入一片消沉气氛之中,这同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所描写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情景是一样的。辛弃疾用“断鸿”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是他直指自己。一般来说,凡是远游的人都可以称为游子,辛弃疾是从山东来到江南的,当然是游子。但是他渡江归南宋,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并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他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吴地所产兵器,似剑而刃弯。栏杆拍遍:因怀想世事而做出的动作。会:理解。 如果说上面三句是写景寓情,那么此三句则是直抒胸臆了。但这里,作者又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作者写的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王阖闾用的刀。杜甫《后出塞》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兵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无限的感慨呀!“把吴钩看了”,这一个动作却把作者此时此地的感情全部表现出来了。然而作者还嫌不足,接着又写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这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徒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又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因而这两句看似寻常无奇,但内涵却非常丰厚,十分耐人寻味。

辛弃疾一腔热忱,满腹悲愤,但是不被南宋当权者理解 ,所以他接着写到“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恢复中原的抱负,不被南宋统治集团所理解,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他的知音。三句用动作直抒胸臆,强烈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并且慨叹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人赏识加以重用。

(二)下片用典言志。十二句,分五层意思,在感情上,更深一层地抒发出辛弃疾功业未就、有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恨。

1、“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鲙:通脍,切得很细的肉。季鹰:张翰,字季鹰,晋吴郡人。这里引用一典故。晋朝人张季鹰,在任齐王冏大司马东曹掾时,因惧怕成为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同时又生性自适,便借着秋风起,声言自己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而辞归故里。(《晋书·张翰传》)

此二句意谓自己不愿学张翰因思故乡的鲈鱼而弃官归隐。(即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这里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现在“尽西风”的深秋季节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之下,想回去也回不去呀!“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报国

5 的南宋朝廷的激愤,又应“遥岑远目,献愁供恨”,并为它作了最好的注脚。

第二层是:对张季鹰有所批评,这从“休说鲈鱼堪鲙”的“休说”两字中体现出来。“休说”是否定的语气,这里,辛弃疾借张翰自比,却反用其意。一说自己有家难归;二言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学张翰弃官还乡;三抒对南宋朝廷不思恢复的激愤之情。意思是说:我辛弃疾岂肯学那张季鹰,为吃鲈鱼鲙就忘情世事,弃官还乡呢?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此句意为:自己不愿作一个求田问舍,只知添置家产的人。

此句是第三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贤德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在床下。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你有国士之名,而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陈登希望你能忧国忘家,有救世的主张。可你却忘怀国事,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陈登最忌讳的,所以他与你也就没有什么话好说。如果换了我,则让你睡地下,我睡百尺高楼上,岂止只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紧接前面,这里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谋求私利的许汜。许汜因为求田问舍,而被刘备和陈登看不起,也被辛弃疾看不起。“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意思是:象许汜那样的琐屑之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此三句意为:可叹可惜的是年华似水,在国势飘摇之中流逝,人也象树木愁雨愁风,变得衰老了。

此为第四层意思。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遥之中;“树犹如此”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说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辛弃疾此三句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势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见于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如此而已。这里,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英雄无所作为,虚掷年华,已经淋漓尽致,它使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作者“栏杆拍遍”,悲愤欲绝的情状。

此三句是全词的核心。上面“鲈鱼堪 ”和“求田问舍”两例,都不是主,而是宾。至“可惜流年”三句,才是全词的最主要部分。可以说,前面引过的陆游的“志士虚捐少壮年”正是体现了他这首词的主题思想。至此,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点。

4、“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倩:请。红巾翠袖:女子妆束,借代歌女。揾:擦拭。

此两句自伤情怀郁结,无以慰藉。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所以,“红巾翠袖, 英雄泪”可以理解为这是当时一般生活现象在这首词中留下的痕迹。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昆曲《夜奔》中:“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于流泪,这说明辛弃疾当时心中是多么苦闷和伤心。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的领袖。他的词纵横挥洒,慷慨激昂,有的抒写恢复中原的雄心,有的倾诉斗志难酬的悲愤,有的歌颂祖国河山的壮丽,爱国思想是他一生创作的基调。他与北宋的苏轼并称“苏辛词派”,但他的思想感情远较苏轼丰富伟大。他融会经、史、子、集创出多种多样的风格,词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这首《水龙吟》词,风格属于豪放一类。抒发了作者一心报国却遭受排挤,有心杀敌却无路请缨,壮志难酬而蹉跎岁月的郁闷悲愤之情。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所反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而且,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

6 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我们百读不厌。

四、艺术特色:

1、善于熔铸前人成句和典故抒情言志:

善于熔铸前人成句,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一句,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一句用在词中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词人对国事飘摇的忧惧;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的焦虑。

用典故抒情言志:张翰事:写不愿归隐之事实,表爱国之情。陈登事:写不愿归隐之原因,抒爱国之志。桓温事:写不愿归隐之结局,发壮志难酬、空老岁月之叹。

2、运用多种手法抒情,委婉含蓄:

1)移情于物:“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2)寓情于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3)用动作抒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直抒胸臆,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抒发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武器,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把作者苦闷烘托出来。以物比人,怎能不引起人的无限感慨呢!“栏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4)用典故抒情,层层深入

3、擅长“以文为词”的手法:

表现在章法结构上,是善于收纵转折。本篇起句破空而来,境界既阔,气魄亦大,通过所见、所闻、所作,纵开展现题旨:在登临远眺,拍栏杆、看吴钩中,建功立业之意隐隐流出,然后以“无人会、登临意”来收合,转出下片。下片更是层层转折:“鲈鱼堪鲙”以“季鹰归未”转,“求田问舍”以“刘郎羞风见”转,而“倩何人”以下,又与“无人会、登临意”照应。结构曲折而严谨,以至后人有“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之评。

“以文为词”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典使事贴切达意之上。既有张翰弃官归乡,许汜求田问舍为刘备所羞,桓温感叹“树犹如此”的明用,又有“栏杆拍遍”的暗用。在本篇中,非仅可使词意婉转,而且紧扣主题,并无“掉书袋”之病。

《摸鱼儿》教案

一、写作背景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弃疾的报国之心渐渐灰冷下来。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又对它失望。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眼见都落了空,心中是异常的苦痛和矛盾。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接连四年,改官六次。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都寄托在南宋王朝的复兴上面:可是事与愿违,他爱而不成则生恨心,他恨权奸当道、 蒙蔽 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二、作品赏析:

7 1. 词诵读(学生默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词的内容概介

《摸鱼儿》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3. 内容分析: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留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叹春”、“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西”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全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朝政昏暗, 奸臣当权,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不是很富有象征意味吗?作者以蜘珠自此。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名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位低权小,不能起重大作用。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

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

8 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这个《序》多少有点夸张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嘘相如才笔。因为在历史上,陈皇后自废后,没有再度被汉武帝亲幸的事。

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 “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词的结句最沉痛无比,作者仿佛陷入绝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决心,有杀敌的本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空耗着自己的生命,虚度着自己的年华,百无聊赖、闲愁最苦。他无法解脱交织在心中的这种压抑、也最怕在烟柳夕阳中登楼远眺。因为那落日残阳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势,叫人看了心肠断裂。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上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作用:

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色。李清照曾以“绿肠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必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用另一笔法来写“绿肥红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啤应。如果说上片的“更能消几翻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结句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这是作者在词的结尾处运用的重笔,旨在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它和这首诗春去的主题也是紧密相联的。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有人认为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种理解是不完全垢的,此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了他对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角一般词人者品中常常出现的哀怨和闲愁。

上片以写眼前的景物为主。下片则都是古代的历史事实。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连续,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其“蛾眉见妒”的感慨。这不只是辛弃疾个人仁途得失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不是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上技巧上,在起峰断云的作用。

三、艺术特点

1、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它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但作者的伤时忧国情怀却是可以触摸得到的。尽管它婉而不露,没有直指国政,却让当年的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说到底,这首词还是碰了南宋时弊的痛处。

2、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

本词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笔法

9 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3、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4、风格缠绵曲折,沉郁顿挫。

.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 婉约" ,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五)难点解析

1. “匆匆春又归去”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着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化为乌有了。)

2.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象征什么?

(明确: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3. “闲愁最苦”暗喻何意?

(明确:比喻光阴虚度,生命空耗,报国无门,百无聊赖的痛苦心情。)

4. 此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何作用?

①借陈阿娇的故事,表达爱国深情无处倾诉的苦闷。

②用杨玉环和赵飞燕的事,来警告那些暂时得志的当权小人不要太猖狂,你们同样不会有好下场的。

四. 课堂小结

《摸鱼儿》表面看来,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隐藏在春蚕花落,峨嵋遭妒的描写之中。上片借物起兴,感叹春光讯逝,国势飘摇;下片托古喻今,抒发报国无门的苦闷。写得含蓄委婉,情感深沉。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xiezuozhidao/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