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这本书的读后感

| 读后感 |

【www.longjiam.com--读后感】

《唐诗地图》读后感

最近迷上一本叫《唐诗地图》的书,里面每一首诗,都有它的故事,里面的详解,似乎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一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让人忍不住回味……

黄昏未落,一道残阳,映红了天边,原本炎热的地面,渐渐有些发凉。天空明亮如镜,没有云彩,上弦月挂在天空的正当空,有些轮廓,只等着太阳落尽,便照耀这片沙海。

沙丘常年在风的侵蚀下,缓缓移动,不远处有干枯的河床,还有一段风干的树干,胡杨几颗,点缀在大漠,更多的是梭梭草,枯黄的如同沙漠本身。

风是常年有的,雨却很少来临,依靠着稀少的水分和地下水,这里依然有生机几线。

两千年前,大汉的铁蹄踏过这里,一千年前,大唐的雄风吹过这里,这里瞬间热闹起来,来来往往的人群,一队又一队的商队,骆驼的风铃在风中清脆作响。

因为丝绸,因为瓷器,因为文明的传播,因为文化的交流,这里曾经一度繁华。

历史的变迁,让这里历经沧桑,风过了,又有夕阳,夕阳之后,还有沙尘,繁华也罢,寂寞也罢,不过是过眼云烟。

所有的一切都在风中,沙中消失殆尽,唯有那苍凉的曲调,还时常在空中飘荡,引起过往的人的注意。

野外的篝火,三三两两的围着人群,疲惫了一天的行程,终于可以歇息,骆驼悠然跪在沙中,嚼着草料。

人们围在篝火边吃着干粮,喝着煮开的水,惬意的歌舞,此时一人拿出琵琶,拨动着琴弦,那悠扬的曲调一下子让周围的人安静下来,享受这塞上的悠扬。

敦煌佛光、边塞、陇上歌、古凉州风情、丝绸之路……

地图这本书的读后感

篇二:地图这本书的读后感 《地图之上》读后感

  《地图之上》有感

  原创: 粒粒

  《地图之上(On the map)》是英国Simon Garfield写的一本关于地图历史的书。从亚历山大图书馆到谷歌地球,展现了人类历史来地图的发展进程以及地图对于人类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作为一个地图控,在书店里的一秒邂逅便让我决定了将他收入囊中。地图对于人类来说,其实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远古时代,人们将各种各样的图案画在石壁上。其中就包含有了地图。据推测,第一张地图正是某个善于追踪动物足迹的狩猎者画在地上的。地图不仅记录着人类的认识,还记录下了人类的历史。从航海到远处填补地图上的空白,到逐步深入非洲、澳洲、南极洲内部而绘制出来的地图,再到世界大战时期的各种运用于军事上的地图。旅行者到一个地方,必定手里拿着这里的地图和旅游手册。在一个复杂的城市路网中穿行,你肯定不想因为没有地图而迷路,除非你是一名当地的出租车司机。

  虽然地图有着强大的魔力吸引着我,但在当今,我还是离不开手机里的电子地图。诚然电子地图的确比纸质地图用起来方便的多,而且还能导航。但这却未必是个好事。各式各样的导航顶替了我们脑中处理空间认知的能力,使我们对于这个世界认知更少。想象一下是一句句冰冷的机器语音"左转"、"直行"指挥着机械式执行任务的你,还是自己认真的看看一份地图,规划出一条线路合适更加有意义呢。

  从地图的诞生之初,人们就是为了摸清这个世界的样貌而不断探索。当今,地图的存在反而让我们放弃了探索世界的欲望,对吗?不对。地图的存在,反而能激发人的探索欲望。给幼儿教育的地图拼图、青少年的地理知识、大人们对地图的孜孜不倦,都能激发他们的无穷想像。以前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而导致退化的,是如今的信息化进程。的确,"懒"是科研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在我们享受解放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人为了你的享受而付出的努力。出门就导航没有问题,的确方便,但请记得第一张伦敦街道地图的作者Phyllis Pearsall每天工作18小时、走过伦敦的23000条街道等的艰苦工作。

  碎片信息化时代的当下,这个世界依然非常美好,依然值得我们细心探索。放下手中的手机,离开眼前的屏幕,仔细看看你的周围,每次你都肯定会受益匪浅。

地图这本书的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fanwendaquan/6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