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 工作报告 |

【www.longjiam.com--工作报告】

忠诚、勤奋、求实、创新

2014年

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2014年12月

目录

一、前言 ......................................... 2

二、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 3

三、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 7

四、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 ..... 12

五、国际关系学院推进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 13

六、就业工作对招生、教育教学的反馈 .............. 17

七、结语 ........................................ 20

八、附录 ........................................ 21

一、前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历来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

2014年,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国际关系学院积极落实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各项就业工作政策,不断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

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文件的通知》(京教办函〔2013〕71号)的文件精神,全面、客观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编制并发布《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201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822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36人,硕士毕业生186人。

1.本科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014届本科毕业生636人,其中男生44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69.65%;女生19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0.35%。其中北京生源9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62%;外地生源54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85.38%。

2.硕士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2014届硕士毕业生186人。其中男生83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44.62%;女生103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55.38%。其中北京生源17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9.14%;外地生源169人,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90.86%。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1.总体落实情况

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精神,纳入就业统计范围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签约、合同就业、灵活就业等,我校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就业率统计上报。

1截至2014年10月31日,我校201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

率为91.97%。636名本科生中,共有580人确定了毕业去向,56人回生源地待就业,本科生就业率为91.19%;186名研究生中,共有176人确定了毕业去向,10人回生源地待就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4.62%。

2.就业去向

2.1本科生就业去向

在确定毕业去向的580名本科生中,国内升学读研101人,出国(境)留学120人,参军入伍2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86人,签订劳动合同35人,灵活就业136人。

表1: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1 数据来源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资源管理系统。

2.2研究生就业去向

在确定毕业去向的176名研究生中,国内升学读博2人,出国(境)留学1人;其余以各种形式参加就业,其中签订就业协议126人,签订劳动合同17人,灵活就业30人。

表2: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情况

3.就业地域分布

3.1本科生就业地域分布

在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105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56.45%,其他地区有66人,占35.45%,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15人,所占比例为8.1%。

11 为更加准确地反映就业质量,签约就业在本报告中特指以签订协议书形式参加就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及单位所在地落实户口和人事档案关系;下同。

表3:本科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

3.2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在签约就业的硕士毕业生中,在北京地区就业的有84人,占签约就业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67%,其他地区有37人,占29%,到西部地区签约就业人数为5人,所占比例为4%。

表4: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

三、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一)就业环境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重点大学,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光荣历程,是国内外知名的以外语、国际问题为教学科研重点的多学科大学。

学校长期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为先,是没有实行大规模扩招的极少数全国重点高校之一。学院拥有一支新老结合、忠诚敬业的优秀教师队伍,实行小班制教学和精细化培养,尤其注重外语基础、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新视野、强素质的教学传统,努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大学的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与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忠诚、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凭借一流的学科基础和卓越的师资力量,为国家政法机关、外事部门及教育科研等单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际关系学院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和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二)就业服务

学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职业辅导、市场开拓、签约服务、创业指导等就业相关事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2014年,中心通过邮寄、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形式发送我校毕业生信息,通过举办各类招录专场宣讲会、校园大型招聘会,引进用人单位100余家,同比增加20余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比增加100余个;同时通过就业信息网为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通过“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就业信息网”和“校友或导师推荐”获得就业信息比例超过52%,成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就业单位性质

1.本科生就业单位性质

在直接就业的359名本科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119人,国有企业40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16人,三资企业22人,其它民营企业162人。

表5: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2.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

在直接就业的173名硕士研究生中,进入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56人,国有企业31人,事业单位(含教育、科研单位)26人,三资企业4人,其它民营企业56人。

表6: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

(四)就业满意度

1.毕业生满意度

1.1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16%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关,59%的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基本相关的工作,25%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不相关;75%的毕业生从事与其专业相关或基本相关的工作。

图1:2014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

1.2劳动薪酬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我校60%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

为5000元,3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5000元至8000元,5%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8000元以上,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500元;而全国范围内2014届大学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357元,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3945元。

1.3就业状况满意度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87%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满意,其中48%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39%的毕业生基本满意;13%的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状况感 到不满意。

11 数据来源为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

图2 : 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

1.4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92%的毕业生对学校整体办学

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工作满意。

2.用人单位认可度

用人单位认可度是衡量办学质量和检验人才培养质量

的重要指标,也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改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我校对部分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等30余家用

人单位的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和保障工作表示满意。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

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整体就业竞争力强,认为我校的专业设置、外语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契合度较高。

四、国际关系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

(一)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我校2014

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1.19%,比2013年下降0.19个百分点;研究生就业率为94.62%,比2013年上升0.01个百分点;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

(二)国内升学读研仍是本科毕业生的重要选择。2014

年我校本科生国内读研人数101人,较2013年增加1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5.89%;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61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60.39%;考取外校研究生40人,占国内升学人数的39.61%,就读学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知名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学术科研机构。

(三)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人数持续增加。近年来,我校本科生毕业后选择到海外深造的人数持续增加,2014年我校本科生申请出国(出境)留学人数为12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18.87%,比2013年增加3.36个百分点,创近几年留学人数新高,就读学校主要有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利兹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家和地区的名牌大学。

(四)就业去向区域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到西部地区

就业人数稳中有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学校的鼓励下,2014年毕业生就业的地域选择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

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2013年增加7人,达到19人,增幅高达58%,到京外地区就业成为更多毕业生的选择。

(五)就业单位行业结构分布更趋多样化。在2014年

毕业生中,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大中型企业依然是毕业生就业选择的主要行业领域。其中本科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20.9%,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本科毕业生总数比例为30.35%,企业仍为吸纳本科生就业的主体;硕士毕业生中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44.08%,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就业人数所占研究生毕业生总数比例为32.3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是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主体。

五、国际关系学院推进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部门全面协作助力就业工作

1.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

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

“十二五”规划中,列入每年党委工作要点。切实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书记、校长作为全校就业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主抓就业工作,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工作统筹开展,各个院(系)由院长、书记、学生工作负责人组成就业工作小组负责落实,形成了“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格局。

此外,学校每年均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就业

工作专题促进会等各类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毕业生就业工作,审批通过《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作为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项就业动员、就业服务、就业手续办理流程等规章制度。

2.全员动员参与就业,确保保障措施到位

学校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党委、学生处、团委、

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形成了校领导重视就业问题、院系领导关注就业去向、教师参与择业过程、中心服务人员提供全方位指导的就业工作服务机制。

教学院(系)以就业为导向,深入思考和不断推进专业设

置、学科结构、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新。全校教职员工则充分利用在教学、科研、服务工作中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的合作关系,积极为毕业生推荐、落实实习就业岗位。

3.积极落实各项与就业相关的帮扶政策

积极落实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

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给予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帮扶和就业补贴。此外,学校积极出台各类规定,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应征参军入伍;对于参加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学校积极落实户档留存、考研加分、学费代偿等各项国家和学校优惠政策,为其免除后顾之忧。

(二)坚持特色、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就业工作各环节

1.招生、教学、培养严格把关,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创新人

才选拔机制,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在坚持“小而精”的特色基础上,控制招生规模,扩大面试省份,注重选拔录取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质量,坚持小班制教学,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2.不断总结、创新,全面提升就业指导中心服务水平

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努

力做好日常事务性工作,不断提升就业指导中心服务水平,为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

2014年,新的就业工作办公场地已投入使用,极大地缓

解了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困难的问题;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还会陆续增添场地功能区域,力争最大程度上为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咨询与手续办理服务。

此外,中心通过多种方式营造文明毕业、文明离校、文

明就业的校园氛围,如为毕业生统一制作毕业纪念册和纪念戒指,组织拍摄毕业离校视频,通过微博、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发布文明离校须知等措施,积极引导和倡导毕业生文明毕业、文明离校、文明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引起毕业生的强烈共鸣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三)注重个人素质提升,打造就业指导精品体系

我校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继承和巩固

原有工作基础上,坚持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战略为统领,从品牌发展、辅导体系、单位实习、队伍建设、校企互动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我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系统建设和发展。

1.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体系逐步深化

我校从2008级开始全面启动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

体系。2014年,以就业指导中心为基础建立的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议,从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师资培训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职业指导服务的全程化、全覆盖。与此同时,我校还积极联合校外力量分别开展了公务员考试辅导、出国留学指导等主题讲座,丰富我校多样化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和咨询体系。

2.积极有效地开展、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本

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精神,全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

截至2014年,我校创业项目已开展两届,项目开展已

初见成效,优秀的项目已经脱离学校孵化走向市场,部分项目团队也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就业工作对招生、教育教学的反馈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对招生培养、教育教学

环节的反馈,把就业状况作为招生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完善等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将就业情况反馈至招生和教学各职能部门,帮助学校各部门更加详细地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和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就业服务机制和工作体系。

(一)就业工作对招生的影响与改进措施

长期以来,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始终是考生及考

生家长了解报考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尤其是在专业志愿填报上尤为明显,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填报的热度。招生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就业质量分析帮助考生及考生家长更加客观形象地认识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从而引导考生科学合理地填报专业志愿,提高成功率,进而对整体招生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招生与教学部门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结合当前社

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及教学资源实际情况,对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进行了调整,停招了个别专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就业工作对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影响与改进措施

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

要参考指标,是学校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主要参考因素。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青

睐招聘“外语能力好、专业素养高、业务水平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办学发展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大“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创立具有国关特色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监督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坚持和完善教学巡查制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

度在内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将教学质量监督工作常态化,加强学风建设,加强对各类考试和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优化培养计划,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实践创新

能力,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在征求各教学部门意见基础上,逐步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加大实践学分比重,推进教学以“课内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创新计划、学术研究、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3.提升教师自身能力,助力人才培养计划

为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务处建立全校教师发

展中心,着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教学研究与交流,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化,为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践,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为更好的加强实践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学校自2013年起实施夏季学期制度,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和http://http://www.unjs.com/news/55A5F53F79429EB4.html学者来校为学生授课,开设了30多门国际化课程,覆盖多门学科门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各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也为学生展示了国际先进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学校自2013年开始每年划拨专项经费奖励30名优秀毕业生赴国外著名大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见学旅行,取得了开阔眼界、激发上进的良好效果。同时,学校还支持在校生暑期赴国内外参加学术交流项目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具有国际关系背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七、结语

2014年,在全社会就业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人数继续

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情况下,在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党委的亲切关怀与正确领导下,学校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推进就业工作,较好地实现了2014年的就业工作目标,完成各项就业工作任务,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49万。面对就业

工作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我校将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与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就业工作水平,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实现2015年我校就业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

1 数据来源为教育部,原文引于

八、附录

(一)各院(系、部)就业特色总结

1.国际政治系特色总结

国际政治系在就业工作中,结合本系实际情况,形成了

系列工作特色:(1)以市场为导向,引导毕业生合理择业,实现充分就业。在实际工作中,提前启动就业工作,做好意向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程度保证就业指导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2)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发挥传帮带的帮扶作用。积极联系校友资源,实现校友与毕业生的多样化互动,拓宽就业渠道。(3)积极落实国家政策,确保政策落实情况稳中有升。不断加强对毕业生的政策性引导,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使得参军入伍、西部计划以及基层就业毕业生人数逐年稳步提升。

2.国际经济系特色总结

国际经济系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在与专业相关的领域。

我系2014届毕业生中进入金融系统的超过总人数的50%。为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我系积极与一流金融业企业签订学生实习项目,建立实习基地。其中,我系与毕马威(北京)会计师事务所建立的“精英计划”合作项目目前仍在顺利运行;与国信招标集团建立的中国招标采购与教学实践基地为我系政府采购方向毕业生提供了夯实理论基础,了解采购实操的机会;与花旗银行达成展开寒假实习生培训工作的口头协

定;与南洋商业银行北京分行完成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协议的前期沟通。

3.外语学院特色总结

外语学院的就业工作特色为:(1)重点做好毕业生中

特殊群体的帮扶和就业指导。本届毕业生中有个别因为家庭、身体等原因导致生活、就业困难的学生,如英语专业14届毕业生朱增光,原本为2012届毕业生,因为身体原因休学两年,2014年毕业。院领导对朱增光的情况非常关注,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帮助他突破障碍,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自身价值,并帮助他申请到5000元生活补助、毕业回程路费,目前他已成功在家乡就业。(2)外语学院毕业生人数多,专业多,就业工作比较复杂。针对这一情况,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比如针对法语毕业生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盲目追求高收入等现象进行纠正;针对日语毕业生自信心不足、就业机会较少、就业意愿不高等现象进行谈心和心理疏导。(3)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外院的就业工作,帮助一些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难题,使外院三个专业的就业率在今年5月-6月提高了一个台阶,为推动学校整体就业工作做出贡献。

4.文化与传播系特色总结

文化与传播系2014年就业工作特色可以总结为“在把

握就业工作本质的基础上,阶段性推进就业工作部署”。毕

业生就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时代,除了宣传各方面就业政策、多方利用资源拓展就业渠道、加强就业信息推送和面试指导、根据毕业生条件针对性地向用人单位推荐外,我系尝试将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适当前移。通过提前(在大三上学期)对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社会活动能力不足的同学进行疏导帮扶、通过发挥实习基地的锻炼作用和优秀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口碑积累作用、通过优秀校友早期介入的激励带动作用,为提高同学们的核心竞争力、打好毕业生就业这场攻坚战赢得时间优势。

5.法律系特色总结

法律系就业工作特色为:(1)坚持以“就业为主导”

的原则,注重对学生“政治+业务”、“外语+法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以模拟法庭和各种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优质的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注重实践教学,积极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与用人单位合作的长效机制,拓宽就业领域,与司法部、国家海洋局、朝阳区人民法院、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等建立了长期的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的卓越法律人才。

6.信息科技系特色总结

信息科技系在2014年的就业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四点

经验做法:(1)重视就业意向调查,做到时间前移、内容细化、跟踪及时科学设置就业意向调查表,并随着就业进程对学生进行多次调查跟踪来掌握学生的就业进展。(2)确立重点就业困难学生,做到有针对、有效果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做到主次分明、具体分析,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效果,合理运用资源。(3)对就业意向明确的学生进行对口辅导根据就业意向表,结合掌握的校友毕业生、教师资源,按公务员、考研、就业进行分类进行对口辅导。(4)努力开拓就业实习基地,发挥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实地考察、合作共建等方式,努力开拓就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实习就会。

7.公共管理系特色总结

公共管理系就业特色为:(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形

成专业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我系侧重国际事务管理规则和机制教育,始终重视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不断提升我系学生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继续坚持本科生导师制。

(2)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帮助学生就业。我系形成了领导班子、专业教师、导师、辅导员组成的工作体系,各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推动,形成全员全程推进就业工作的机制。(3)开拓思路,合理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随时关心毕业生就业最新动向,借

助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重点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8.研究生部特色总结

研究生部根据学校关于就业工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圆

满完成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特色工作总结如下:(1)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性认识,完善组织领导。(2)加强与校就业指导中心沟通,强化就业服务意识,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正确引导毕业生择业心态,帮助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3)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诚信和安全教育,开展了必要的毕业离校活动和离校教育,让全体毕业生顺利毕业离校,走向了各自的工作岗位。(4)继续加强和重视贫困家庭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困难同学的重点指导、重点关注、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积极为他们创造择业的良好环境和渠道,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尽力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5)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研究生部的整体就业工作,努力实现就业工作新突破。

(二)数据来源

为客观反映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

就业质量,本报告采用数据来源如下:

数据源一: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及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0月31日。

数据源二:第三方社会机构调查、评估的数据,如咨询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等。

数据源三:2014届毕业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学校对2014 届822名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问题涉及毕业生就业工作各个方面,收回有效问卷426份,有效问卷返回率超过51%。

数据源四:用人单位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就业指导中心通过电话和邮件回访、座谈交流等形式,对我校毕业生去向相对集中的用人单位(如外交部、新华社、百度公司等),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相关情况。

(三)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在分析国内外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

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情况,按照特征明晰、逻辑合理、支撑有力的原则,构建了客观反映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环境、就业服务、就业单位性质、就业满意度等4 个一级指标及5 个二级指标和13 个三级指标。

图3: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维度

表7: 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四)质量报告图表目录

表1—表7目录

表1: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04 表2: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05 表3:本科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06 表4: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地域情况统计表06 表5: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08 表6:2014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统计09 表7:国际关系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28 图1—图3目录

图1:2014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10 图2: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满意度11 图3: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指标维度27

(五)毕业生就业工作相关调查问卷

2014届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

(请在符合条件的□打√)

感谢你的支持和配合!

用人单位调查问卷

(请在符合条件的□打√)

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fanwendaquan/5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