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所了解的倪志福

| 高一上 |

【www.longjiam.com--高一上】

4月24日晚,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惊闻倪志福同志逝世。夜不能寐,命笔成篇,以寄哀思。

1976年前,我并不认识倪志福。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苏振华、倪志福、彭冲,临危受命,治理上海。当时,我是苏振华的秘书,随同前往。在那些战斗的日日夜夜,与倪志福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他的一些事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改革开放后,我还多次专程看望、访问倪志福,更加深了对他的认识与了解。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1979年春节,由于上海工作繁忙,苏振华、倪志福、彭冲的随同工作人员,谁也不能离开。为了关心同志,调动工作积极性,经苏振华提议,在京随同去上海的工作人员的家属,可乘海军便机去上海探亲。除夕之夜,苏、倪、彭三位领导,自掏腰包请驻地厨师买菜,烹饪设宴,款待工作人员和探亲家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从中央到地方,许多领导同志,特别是“文革”中被打倒、刚刚解放的领导同志,迫切希望来上海考察,了解“四人帮”经营10年的“老巢”在粉碎“四人帮”后对中央清查“四人帮”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情况,清查“四人帮”余党情况,新市委治理上海取得的成绩,等等。这些同志来到上海后,多数都由苏、倪、彭三位领导亲自接待,设便宴相待。便宴开支,也都是由三位领导同志自掏腰包。

倪志福有个特殊情况,他是劳动模范出身,当时虽在北京市委工作,但他拿的还是劳模工资,突增这些开支不免囊中羞涩。我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向苏振华建议,是否应给倪志福一点生活补贴。苏振华也认为我的建议有一定道理。此事倪志福得悉后,坚决予以拒绝。他说,我们是受中央委派来上海工作的,一切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大家作出榜样。打铁必须自身硬,才能服人。这是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也是劳动模范艰苦朴素的本色。

改革开放后,我多次去看望和访问倪志福,每当谈起这些,他常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有的人用公款挥霍,吃喝玩乐,实在是自毁党的光荣传统。当年,我们在上海工作,拿的是原单位的工资,没有动用上海一分钱,这种优良传统现在还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认真办事,对历史负责

刚进驻上海时,苏、倪、彭三位领导同志为了全面了解情况,让我联系先期在上海调查研究的新华总社的某军事记者(因我原是新华社军事记者),请他来介绍情况。因此,这位军事记者以后就列席了上海新市委的许多重要会议,对市委贯彻中央清查“四人帮”及其余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采取的治理上海的重大措施,应该是很了解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位记者被授予少将军衔,他写了一本书《重大历史亲历》,在“春归”一节中,写了上海市委在粉碎“四人帮”后对“四人帮”余党的清查有点“温”,对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有点“慢”,而且说当时的上海警备区司令员、上海市委书记周纯麟有看法。

倪志福看到书后,马上给我打电话,问我看了这本书没有,并要我找这位将军记者,转告他的意见。倪志福说,该书作者对当时的情况是了解的,周纯麟过去是受“四人帮”压制和打击迫害的,市委对他是充分信任和依靠的,他和市委的看法更是完全一致的。市委的做法是报经中央同意的,市委书记和常委的意见是一致的,完全符合当时上海的实际情况,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上海广大群众甚至包括那些受到审查的人,都非常赞赏上海市委的做法,认为做到了“准稳狠”,扩大了教育面,缩小了打击面,一直到运动结束,都没有什么反复。所有这些,当时我们就告诉了作者,或者准许作者列席了市委的会议,希望作者对历史的评价采取认真负责和慎重的态度。

当我把倪志福的这些意见告诉作者时,作者说:“虚心接受志福同志的意见。所以那样写,是后来的考虑,当时上海市委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倪志福知道作者的答复后,说,书已出版了,影响也传出去了,这不好。他还指出了该书一些事实的失误。他说,现在有的人写书突出个人,吹自己。最近,全国总工会请李维汉同志作报告,李维汉同志说,写书、写回忆录,要几个人一起写,不要突出个人,个人总会有片面性,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如实地反映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倪志福说,他完全同意李维汉同志的意见。《重大历史亲历》一书,就是突出作者自己,宣传自己,这是不好的。倪志福还建议把我们写的《从高山到大海——共和国上将苏振华》一书,送给《重大历史亲历》的作者,让他从中看到写书要以严肃的态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

学习光荣传统,发扬光荣传统

在我访问倪志福时,他告诉我:曾有记者采访时问他,毛泽东时代的政治局委员健在的已经很少了,你为什么能一直在位。倪志福说,我现在人老了,身体也不好,两次手术捡回来一条命,跟你谈话,都讲实话、真话。我原来是搞技术的,不懂政治。40岁进政治局,先在北京、上海任市委书记,在全国总工会干了15年工会主席,在天津干了3年多市委第一书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干了两届10年副委员长,有人说周总理是我的引路人,我说周总理是我的领导。在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两位老红军,一位是吴德,一位是苏振华。任北京市委书记时周总理跟我谈话,要我向吴德同志学习,我甘愿当他的助手。到了上海,苏振华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做到了无话不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在我后来的工作岗位上,我就是学着他们的光荣传统,照着他们的样子干的,而且把它发扬光大。

在谈到他从苏振华的人品、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中学到了什么时,倪志福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

首先他学到了苏振华认真领会中央指示的精神实质,结合自己工作地区的实际,融会贯通,坚决贯彻执行的本领。倪志福说,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倪志福谈到他们临危受命接管上海时说,上海是“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基地,在“四人帮”余党眼里,中央粉碎“四人帮”是“宫廷政变,是修正主义上台”,当时的形势确实危急,“四人帮”余党要跟中央对抗,妄图发动武装叛乱。“文化大革命”中压下去的一派头头要搞串连,企图东山再起;广大群众热烈拥护粉碎“四人帮”,涌上街头,游行示威,急需引导;一些流氓地痞趁机捣乱。哪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可能出问题。中央领导同志给我们的方针就是两句话:“既要解决问题,又要稳定局势”。怎样把这两句话变成上海的现实呢?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的,苏振华在战争年代有指挥作战的丰富经验,在建国初期担任过贵州省委书记,多次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这些经验都有利于苏振华对中央方针的深刻领会,苏振华领导我们制定了打好这一仗的战略部署,一步步打开局面,先以“四人帮”余党控制上海市委妄图发动武装叛乱为突破口,把那些参与武装叛乱,跳得很高,罪恶深重,民愤极大的人进行隔离审查,把“四人帮”余党控制的市委常委,以开常委会的名义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自己交代,互相揭发。再发动广大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揭发批判。与此同时,苏振华又与南京军区主要领导及驻沪三军的负责人商量,要求他们加强戒备,特别是江、浙一线要高度警惕,防止“四人帮”余党贼心不死,狗急跳墙,要求警备区把与武装叛乱有牵连的人立即调回机关。要求他们协助中央工作组,重点保证上海不出乱子。与此同时,又十分注意掌握政策,做到稳准狠地打击敌人,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缩小打击面,扩大教育面,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这样,到1977年10月,就把“四人帮”及其余党在上海篡党夺权,妄图发动武装叛乱等罪行基本查清,稳定了局势。倪志福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苏振华身上学到了把中央指示与本地区实际结合,完成本地区工作任务的本领。   其次,苏振华民主作风好,为人厚道,遇事跟大家商量,集思广益,能够团结一班人发挥团队作用,对自己影响也很大。李先念说,这次解决“四人帮”余党问题,要靠苏振华去牵头,靠他去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就是对苏振华这种品质的充分肯定。倪志福满怀深情地说,在受命接管上海时,中央就明确告诉我们,苏振华和我在稳定上海局势解决问题后,还是要回到北京工作的。倪志福回忆,当时苏振华就跟他商量,要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特别是要依靠那些受“四人帮”打击迫害,又十分了解上海情况,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干部。因此,苏振华要他抓紧时间,咨询中央和国务院熟悉上海情况的领导同志,请他们推荐仍在上海却靠边的老同志。于是,他找到了谷牧,谷牧推荐了原华东局的韩哲一、原上海市委的王一平、杨西光等人。因此一到上海,很快就找到了韩哲一、王一平等同志,征求他们的意见。在组建新市委时,就吸收他们担任了常委、市委书记。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苏振华都能倾听大家的意见,发挥各自所长,一经商定,他全面负责,分头去办。应该说,当时参加上海新市委工作的都是各方面的专家,除苏振华、倪志福、彭冲外,像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林乎加、公安部副部长严佑民、原上海市委书记王一平、原华东局书记韩哲一、原驻外使节赵行志,还有陈锦华、车文仪、毛联珏等,都是经济、公安、干部、宣教文卫等方面的行家,他们都能在一个方面打开局面,大家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很快使上海工作改变了面貌。比如,在“文革”期间,上海受打击迫害的干部有10多万人,在苏振华领导和倪志福、彭冲的协助下,发挥王一平的作用,到1978年底,上海全市已复查干部9万余人,占应复查干部总数的86.5%,经过复查的人,基本上都作了妥善安排,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心情舒畅地发挥着积极作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应该说进度是很快的。不仅如此,对工作组中的优秀年轻干部,从上海今后工作着想,苏振华提出应留一些在上海工作。例如陈锦华,苏振华就让倪志福和钱之光商量,让陈锦华留在上海。苏振华多次跟倪志福谈过,上海市委这个班子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革命生活中,互相配合得最好,发挥集体智慧最得心应手的领导班子之一。彭冲也说,过去与苏振华没有接触过,在上海共事时间不算长,但印象却很深。同苏振华工作很好相处,彼此间很融洽,重大问题意见一致。苏振华很能团结人,对“一班人”工作很放手。倪志福说,彭冲同志的体会说明振华同志民主作风的品质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市委一班人都是有影响的。

第三,苏振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传统作风对自己影响很大。倪志福说,苏振华办事总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为将来接替他到上海工作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就说宝钢建设吧,1977年春节期间,苏振华去看望了上海几家钢铁厂坚持生产的干部和职工,发现上海要发展钢铁工业遇到的严峻困难是缺铁。每年缺铁300万吨,依靠外地调入,又受交通条件限制,而且造成能源交通的严重浪费。苏便与倪志福、彭冲商量,经市委研究,提出设想新建两座容积为2500立方米的高炉,并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于是经过对国际发展钢铁工业先进经验和大型钢铁厂的考察,决定以解决上海长期缺铁为契机,迎头赶上世界先进冶金技术水平,促进全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即宝山钢铁厂。1977年冬,苏振华与倪志福、彭冲,就宝钢选址问题,亲自考察了乍浦、月浦和盛桥,以后又踏勘了金山、浏河,最后同意月浦的方案。因为乍浦地处杭州湾,潮差大,风大浪高流急,需建大型防浪堤,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而且与上海原有几个主要钢铁厂相距较远,衔接协作不方便,不如月浦、盛桥有利。月浦和盛桥场地相邻,同处长江沿岸,条件基本相同。而且月浦有占地3150亩的旧机场可以利用,可少占农田,少拆迁农户,更有利于建厂。1978年1月,苏振华又请海军东海舰队调驱逐舰到上海,由他和倪志福、彭冲陪同国家计委、冶金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考察长江口航道,勘察宁波北仑港地形。北仑港是建设宝钢的配套工程,拟在这里建设一座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使满载进口矿石的海轮,在此转载后转至宝钢原料码头。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规划方案,对外谈判,择址勘察,施工准备,宝山钢铁厂于1978年12月正式动工兴建。后来有人传言说,兴建宝钢,没有论证,不科学,是盲目上马。倪志福说,这种传言是不对的。后来邓小平在宝钢点火时就断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多年后宝钢负责人在获奖时对倪志福说,宝钢有今天,是你们老一辈革命家打的基础。倪志福回答说:有你们这句话,对我们是个安慰,说明当时我们建宝钢没有错。倪志福说,在宝钢建设的全过程中,苏振华那种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从心底里佩服。 ◇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danyuanzuowen/4530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