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

| 四年级作文 |

【www.longjiam.com--四年级作文】

高考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给我们的启示,往往被认为只是针对阅读而已;实际上,这些文本,甚至包括针对它们的设题,对我们学生的写作,也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为这些被选用为阅读材料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大家手笔,它们在写作技巧上可以给学生以直接的启示,实在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意识到,阅读与写作本身就有这天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在阅读完这些优秀作品之后,仅仅是完成了命题者设置的几道题,而没有考虑到它们对我们写作的帮助,就实在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如何才能把阅读所得与作文联系起来,达到从阅读到写作的有效迁移呢?

我认为,必须要有阅读兴趣、辨识能力、吸纳意识,才能真正进行有效的迁移。 下面,我们仅从标题、开头、结尾三个最显眼最关键的方面略谈一二。

一、标题

1、2005年、2006、2007三年高考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的文本标题:

卷别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全国一 冰心《一日的春光》 林清玄《阳光的香味》 《总想为你唱支歌》

全国二 苏叔阳《春天的梦》 牛汉《绵绵土》 茅盾《海南杂忆》

全国三 卞毓方《张家界》

北京 史铁生《合欢树》 《给“书虫”当夫人》 沈红《湿湿的思念》

天津 高树瑜《看树》 毕淑敏《造心》 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

上海 《回望昨日的感伤》

广东 肖铁《壶口的黄河》 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迟子建《泥泞》

重庆 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 阎连科《说村落》 赵本夫《告别三峡》

山东 《溯源》 朱增泉《文赤壁》 叶延滨《灯火的温情》

江苏 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 雷抒雁《麦天》

浙江 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法)来•图尼埃《平面的生活》 蔡家园《泰山之思》

福建 冯骥才《日历》 梁遇春《泪与笑》 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辽宁 李健吾《切梦刀》 丰子恺《杨柳》 臧克家《炉火》

江西 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 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 汪曾祺《泰山很大》 湖北 韩少功《土地》 (法)都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杨闻宇《日月行色》

湖南 何为《贝多芬:一个巨人》 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鲁迅《忆刘半农君》

安徽 黄秋耘《行吟阁遐想》 许俊文《乡村的风》

四川 赵丽宏《焰火的变奏》

宁夏/海南 《林冲见差拨》

2、2005年、2006、2007三年高考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的文本标题的类型和特点:

(1)以写作对象为题,直截了当,干脆利落

如:卞毓方《张家界》、史铁生《合欢树》、冯骥才《日历》、梁遇春《泪与笑》、丰子恺《杨柳》、韩少功《土地》、臧克家《炉火》、许俊文《乡村的风》、雷抒雁《麦天》。

(2)给写作对象加一定语,突显异常,耐人寻味

如:冰心《一日的春光》、林清玄《阳光的香味》、苏叔阳《春天的梦》、牛汉《绵绵土》、肖铁《壶口的黄河》、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朱增泉《文赤壁》、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法)来•图尼埃《平面的生活》、李健吾《切梦刀》、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黄秋耘《行吟阁遐想》、沈红《湿湿的思念》、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叶延滨《灯火的温情》、赵丽宏《焰火的变奏》、杨闻宇《日月行色》。

(3)以行为为题,平中见奇,奇中见味

如:高树瑜《看树》、毕淑敏《造心》、《回望昨日的感伤》、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法)都德《从阿尔卑斯山归来》、《给“书虫”当夫人》、《总想为你唱支歌》、赵本夫《告别三峡》、《林冲见差拨》。

(4)以情景为题,别有韵味,引人遐想

如: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方令孺《在山阴道上》。

(5)一般格式拟题,标志对象或文体

如:阎连科《说村落》、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鲁迅《忆刘半农君》、蔡家园《泰山之思》、茅盾《海南杂忆》。

(6)以判断句为题,表明观点,明示情感

如:何为《贝多芬:一个巨人》、汪曾祺《泰山很大》。

(7)以比喻句或暗含比喻的词语为题,形象而特异有味

如:迟子建《泥泞》、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3、迁移:我们如何拟定一个有价值的标题?

“题好文一半”,这句话不无道理。在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许多标题会让我们产生先睹为快的欲望,并不单纯是因为作者的名气,而更是因为标题本身有吸引力。

近年的高考作文,一般都采用话题式,要求考生自拟题目,这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那么,我们如何去拟题,才能使自己的标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作文赢得一个完美的第一印象呢?从阅读中学习,并在平时注意迁移。

(1)拟写标题追求新异性,以刺激读者阅读的兴趣。

上面的标题,有许多是具备新异性的,像冰心《一日的春光》,一看这个标题,我们就想了解,为什么“春光”只有“一日”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阳光会有香味?朱增泉《文赤壁》,我们知道赤壁大战,是武而非文,何来一个“文赤壁” ?李健吾《切梦刀》,梦无形也,何刀可切?还有《湿湿的思念》《灯火的温情》等等。这样的出乎意料的标题,刺激了我们的好奇心,调起了读者的胃口,仅一个标题就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这些标题,关键在于选用了一个恰切的定语,这个定语构成了与我们的一般认识迥异的对比效果,从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吸引力。

又如高树瑜《看树》、毕淑敏《造心》、《给“书虫”当夫人》,都具有一定的新异性,颇有异趣。

这样的拟题手法,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很好地掌握,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

(2)拟写标题注意诗意含量,让读者产生美妙的遐想。

这两年高考选用的作品标题,有些还诗意盎然。

如林清玄《阳光的香味》、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李健吾《切梦刀》、周涛《秋光里的黄金树》、黄秋耘《行吟阁遐想》、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方令孺《在山阴道上》、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李存葆《雪野里的精灵》、《总想为你唱支歌》等。这样的标题,让人一看就喜欢,就会有一种深深浓浓的诗意弥漫心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化用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常用的经典意象。“阳光”、“烟雨”“梦”“秋光”“阁”“夕照”“山阴道”等,本身就让人浮想联翩了,稍加改造,马上就使标题显得文采粲然,让人不忍释手。

(3)拟写标题具备指向性,为读者的阅读提示主旨。

还有一种好标题,往往会有或明确或含蓄的指向性,显露出全文的情感倾向或写作的主旨。如果是考试作文,这样的标题的好处是在扣题上约束作者,不致于产生离题或偏题的毛病。 如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阎连科《说村落》、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何为《贝多芬:一个巨人》、韩少功《阳台上的遗憾》、黄秋耘《行吟阁遐想》、史铁生《合欢树》、鲁迅《忆刘半农君》等。

如果在标题的拟写上没有把握,完全可以从这样的标题的模仿入手,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

果。

(4)拟写标题追求厚重感,简洁而又富有想象空间。

例如:卞毓方《张家界》,所写对象是人们熟悉的旅游风景区,自有其不俗的特点;史铁生《合欢树》,“合欢”二字洋溢着温馨的情调,是沉甸甸的家的感觉;冯骥才《日历》,“日历”这个最公平的时间的使者,足以引发我们对永不回头的时间的眷念和思考;梁遇春《泪与笑》,一对奇妙的组合,一对永恒的文学与生活的主题;韩少功《土地》,厚德载物的土地,历史与现实永远无法回避的土地!

如果碰到一些话题,自己有十足的把握,完全可以直接选用语意相关的事物,作为标题。

二、开头

1、2005年、2006、2007三年高考试卷十篇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开头:

卷别 篇名 首段

2005全国卷一 一日的春光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2005全国卷二 春天的梦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

2005全国卷三 张家界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2005

北京卷 合欢树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侯的作文作得还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2005

广东卷 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2005

福建卷 日历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2006

天津卷 造心 蜜蜂会造蜂巢。蚂蚁会造蚁穴。人会造房屋,机器,造美丽的艺术品和动听的歌。但是,对于我们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自己的心,谁是它的建造者?

2006

广东卷 夕照透入书房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2006

福建卷 泪与笑 匆匆过了二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哭也看过无数回了。 2006

湖南卷 在山阴道上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撇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2007

江西卷 泰山很大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

2007

福建卷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2007

安徽卷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2007

广东卷 泥泞 北方的春天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

2、上选文本开头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1)乍显异常,扣动心弦。

如《一日的春光》首段“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中的一个“吞咽”,让人顿感异常——春天竟然能吞咽?为什么用这个毫不相干的词?

又如《张家界》首段“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张家界是山水风景,却可以“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实在不通常理——但又是合乎情理的,因为有一个假设的条件——“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表达,真是出乎意料,想象绝妙!

再如《泥泞》,全文要表达的不是对泥泞的厌恶,而是怀念,但开头却直点其“肮脏”,而且这样的“肮脏”竟然缘于“缘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真是出人意料,吊足了胃口!

(2)侧面入笔,含蓄自然。

如《春天的梦》,要写的是春天的梦,却从冬天的雪花写起,而且还引用了一节描写雪花的诗。不从正面写起,而是先写与春天相关的冬天的雪花,别有滋味,含蓄而自然。

又如《合欢树》,本来要写的是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歌颂,但开头却偏偏写小时侯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而且还用比较多的笔墨来作细节描述。这样的写法也是具有一定的新异性的,是一种典型的欲扬先抑的手法,自然而富有情趣。母亲已逝,这是怀念文章,这样的开头,满含欲滴之泪,特别的打动人心。再如《告别三峡》,标题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张力,因为告别给人的往往是悲凉、怅然之感。开头,也同样提到了人们的“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的感受。但本文却并不是为了强调这种情感,恰恰是要表达“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样的全新的观点。

(3)对比入题,强调主体。

如《壶口的黄河》的开头,采用两种比较手法,层层推进,颇又气势。先是总提,把中国的水和黄河的水进行对比;接着缩小一层,具体把中国又代表性的水与黄河对比;最后把壶口的黄河与整条黄河作自比,显出题意:壶口的黄河,“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又如《在山阴道上》,“云气沉沉”与旅行者对明媚晴空的盼望构成对比,为后面文章的展开伏下一笔。

(4)类比引入,发人遐思。

如《造心》,从蜜蜂蚂蚁等动物的造巢穴,到人的造房造生活,作了很好的铺垫,再提出“谁是心的建造者”,发人遐思。

(5)开门见山,简洁有味

如《日历》,只一句话:“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这样的开门见山当然也不是意味单薄的,因为还有“不用月历”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显出了某种值得玩味的意味,使得我们也会深思:为什么只喜欢日历,而不喜欢月历呢?

再如《夕照透入书房》的开头段:“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也是一句话,对标题加以简单的解释,“享受”“异样的神奇”,真是如诗如画一般的境界。

再如《泪与笑》,“匆匆过了二十年,我自然是常常哭,也常常笑,别人的啼哭也看过无数回了”,似乎在极言哭与笑之平凡不足奇。但越是如此强调,就越是让人觉得有特别的意思。

3、迁移:我们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

上面归结的五种开头的方式,基本概括了好文章的一般特点,是我们学习的范例。要从阅读所得迁移到写作的实践,提高开头的质量,以下几点务必落实:

(1)要有强烈的“开头意识”。

所谓“开头意识”,是指作为一个作者,要高度重视文章的开头。当全文的框架搭建之后,当已经拟定了文章标题之后,就应该精心经营开头。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去选择最恰当的开头方式。好的开头,不要奢望有什么“神来之笔”,尤其是在训练阶段。我们可以先进行借鉴和模仿。前面所列若干种开头,都是值得品味,值得借鉴的。在平常的写作中不妨先进行模仿,先求形似,再求神似,最后化为自己的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性的借鉴模仿,严格训练,才能最终做到“信手拈来,胜任一筹”。

(2)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这里包括两种角度的转换。我们阅读高考文学作品文本,是作为一个读者而存在,我们除了被动地思考回答命题者的问题之外,我们还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对那些精彩的东西(包括精彩的开头)往往会有自己的感动或评判,或激动,或赞赏,或批评,都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当我们作为一个作者开始写作时,我们也就必须转换角色,把作为读者时所得到的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上升为我们写作的指南针。

把读者放在心中,是对读者意识的最好概括。我们的构思,此时应该进入具体的范围,我们应该思考:我要怎样开头,才会让我的读者不由自主地想看下去?

如果这样展开自己的思考,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读者意识。而前面所述之优秀的范例,它们的开头的好方法,则成为我们选择的丰富内容。

(3)要有强烈的“文采意识”。

好的开头总是要强调文采的,有味的平淡是大家手笔,我们暂时做不到,可以先学习以文采胜。

当然,文采也不是“一日毕其功”的,也是需要以长期的文学积累为前提的。我们强调的是,既是写作,就要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文气而不是土气,含蓄而不是直露。例如《春天的梦》《张家界》《造心》《夕照透入书房》《在山阴道上》等篇,其开头就有诗意,有文采,就会让人爱不释手。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妨多想想,还有没有更别的角度、别的方法来开头?有没有可以化用的诗词名句?可不可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这个词,这个句子,我可不可以换用一个更雅致的表达?经常性的推敲琢磨,必然会强化开头的文采,使文章一开头就显得“文质彬彬”,有书卷味。

(4)要有强烈的新异追求。

新异,即新颖、异常。一个有独特之处的(新颖异常的)开头,往往会收到极佳的效果,这一点无庸赘言。如前所述,写文章开好头的目的,是要吸引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产生阅读下去的欲望,因此就一定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开头具有新异的特点,能吸引人。当然,这里讲的,不是胡乱的虚张声势,而是有章法的新异追求。

我们在高考阅读中所看到的乍显异常、侧面入笔、对比入题,以及欲扬先抑、反向入笔等手法,都可以达到新颖异常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中去借鉴,去选择。经常性地做这样的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则一定可以使文章不同一般,不同凡响。

三、结尾

1、2005年、2006、2007三年高考试卷十篇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结尾:

卷别 篇名 尾段或结句

2005

天津卷 看树 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2005

广东卷 壶口的黄河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2005

山东卷 溯源 我们的下一代呢?

2005

浙江卷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2005

福建卷 日历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2005

江西卷 给匆忙走路的人 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

2006

北京卷 阳光的香味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2006

山东卷 文赤壁 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2006福建卷 泪与笑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诗人格雷在他的诗里说:流下了就忘记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每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

2006

四川卷 乡村的瓦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万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路。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在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故乡。”

2007

天津卷 雪野里的精灵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2007

湖北卷 日月行色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2007

全国卷一 总想为你唱支歌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2、上选文本开头的不同特点和效果:

(1)总结全文,篇末点题。

如:《看树》结尾是“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紧扣标题和主旨,篇末点题,收束全文。

又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的结尾,“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基本上可以看作

是标题的扩展,而标题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主题。

又如:《给匆忙走路的人》,“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他活着犹如没有活着”,以警醒的语句总结全文,发人深省。

(2)问句作结,发人深思

如《溯源》的末段只有一句“我们的下一代呢?”,却表达了作者的担忧,这个疑问句的结尾,发人深思,感触良多。

(3)用省略号,余味绵长

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的结尾句“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后面用省略号,表示正在进行的行为趋向没有完结,靠近伟大天空的努力在顽强地坚持。

还有《泪与笑》“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每个人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这个省略号把对泪的思考拉长了,真是余味隽永,耐人咀嚼。

再如《雪野里的精灵》“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后面加省略号,思绪绵长。

(4)比较作结,突出情感

如《壶口的黄河》“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个结尾段,表达的既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对黄河深深的热爱,而这种感情是通过与外国人为尼罗河作传的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的对比来强化的。

又如《日历》,“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于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类比,含义深刻,突出了对岁月的深沉的思考。

《阳光的香味》的结尾也很有意思:“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用农夫的一句话作结,与“我”的“正经庄重”比较,把对现代文明(都市文明)的批判突显出来。

《日月行色》中,把“灵性人”与“鳖熊”的对比,是在充分的铺垫之后的反向一笔,真是别有风味!

(5)想象作结,深情宛然

《乡村的瓦》的结尾是这样的: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万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路。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在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故乡。”

思乡之情是不可捉摸的,而故乡的“瓦”恰恰承载了这份重重的情意。通过想象,赋予“瓦”以人性,以灵性,见出其母亲般的神情,也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与深情。

(6)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总想为你唱支歌》的结尾就一句“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却把前面的描写所包含的情感都涵盖了,这一直接的抒情,味道特足。

3、迁移:我们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

通过上面十篇文章的结尾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作者采取了不同的结尾方式,但取得的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我们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去借鉴呢?

(1)理解主题与结尾的关系,选择最恰当的方式

一篇文章的结尾,应该是“豹尾”,这个豹尾,就是最恰当最有力的结尾。要选择这样的结尾方式,我们必须理解文章主题需要什么样的结尾。不论是要选择“篇末点题”、“留有余味”的方式,目的首先应该是“画龙点睛”,是使自己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得到总结、强

化或升华。以此为导向,就可以选择比较恰当的结尾方式。

(2)确定结尾的目的,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前苏联作家富曼诺夫有一个著名的美学判断:艺术的打击力要放到最后。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作为一篇文艺性的作品,必然要强调结尾的功能,要使人在结尾处受到最强烈的震撼,从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一点也许在小说等叙事类的作品中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但在散文,也是一个适用的法则。我们不是故意作惊人之语,而是要考虑到,这样的结尾,是写作行为发展至此,不得不如此。

以上三个方面,笔者尝试着从高考阅读文学文本与写作之间扯出一些关联,似乎越扯越觉得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从理想看,阅读完这些文本,既能回答直接的阅读问题,又能从中得到写作方面的启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从现实看,这也是容易做到的。希望这个想法,能对因“是考试阅读”而淡漠了的阅读恶习有所矫正,对写作困难有所裨益。同时也希望,能给广大考生独立的阅读思考和深入探究引一条路。

满分例文1:明暗两线交错成文

——简析《在山阴道上》谋篇布局的技巧

《在山阴道上》一文是一篇精彩的散文,在谋篇布局上,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

首先,文章以我游绍兴的过程为主线,以地点的切换布局全文。由在汽车上所见之景入笔,开始游程。“中午到了绍兴城”后踏上了“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再从鲁迅先生幼年所住的“古老朴素的房屋”到“青草萋萋”的百草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著名的山阴道”,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跟着作者游曳在这和平、美好的绍兴古城,尽享其美的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气息。

其次,文章从鲁迅先生的作品及我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为暗线,与明线交错成章。从“故乡”起笔,写游历过程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添入“好的故事”,这一条线索不仅使文章更有层次,更有助于主旨的表达,加深文章的深度。

明暗两线的自然交错,使文章一气呵成,相映生辉!

满分例文2: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那日、那水、那云„„所有的景物在作者笔端都显得灵动奇妙,一切都得益于其景物描写的三“妙”。

其一,精妙的拟人修辞。句首那“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吗? ”开篇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写阳光“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突显了其关怀与慈爱。湖水轻拍,像赞同我的决心更表达其善解人意。

其二,巧妙的情景交融。景本无情,但人有意。于是,从那“欢笑的风,赛跑的远山”表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而“青石铺成的古老街道”又表达了作者严肃又欢愉的内心世界。 其三,绝妙的对比手法。近观湖水,远眺奔腾之江,“水和云都融成一片混沌”。远与近的对比凸显了景物的细腻与恢宏。近代的昏沉如夜,如今的生动美好.历史与现在的对比暗示着通明的未来。

总之,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人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全文锦上添花,令人拍案叫绝!

附录: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本题得分率一直较低,尤其是2006年,是全卷各题目中得分最低的。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得分难度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阅历浅,人文底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低,这些对于考生们来说,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掌握必要的答题要领是非常必要的。

掌握答题要领

1、如何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

A 、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不要急着去做题。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根据题目问答要求,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B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C 、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强调三点:A 、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B 、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有适当而具体的分析;C 、对应题旨,不能遗漏答题要点。

A 、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

所以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B 、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

C 、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如果题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些”等提示,更要认真把握住,切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

3、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A 、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整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符合要求的答案。

B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C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 总体建议:①先通读全文,初步掌握全文意思。②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尽量在原文中找,再用自己的话整合概括。要注意分析题干及分值设置,推断得分点。找到原文中出处,前后兼顾,整体把握。③字迹工整,写满为止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xiaoxuezuowen/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