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

【www.longjiam.com--经典散文】

散文阅读

一、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入手。

例如散文阅读《报秋》,无论是当时的考生还是现在备考的学生,做起来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

我们认真分析文章,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玉簪花, 其主旨是从玉簪花极强的生命力和芳香的气味中得到启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这样,“作者为什么吃惊?”“作者为什么怅然?”“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散文阅读《门》,文中写到各种实实在在的门,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目光停留于此而感到无所适从,既耽误了阅读的速度,又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可是,如果我们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加以深思,就会很快看出以上这些不过是文章的零散的“形”,作者不过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在对“门”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这样,我们就会很快确定文章有效的阅读区间,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结合平时阅读,认真做好归纳,熟悉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上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的技巧。散文阅读常常考查分析文中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首先,同学们要能辨别表达技巧。要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描写和议论”、“领起和过渡”、“对

比和烘托”等等。

其次,是要在复习时善于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

A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等)、议论、说明;B、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C 、结构手法: 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D、语言修

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等。

第三, 是要特别注意:在作答表达技巧的作用时, 不能照搬以前所学, 一定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 联系

文章的主旨。 不妨参照这样的格式: 这儿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中心或散文的“神”)。

(一)青春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起头来,注视着挂在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是篇文章,名为《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青春》便开始在日本流传。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观察家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不应用这篇美文的,就连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来也把《青春》当作他的座佑铭。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意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家大为惊讶,其中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青春》。

《青春》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它怎就这么神奇?我试着作了如下的翻译——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

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

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一旦天线下降,锐气便被冰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末了,我们不能忘记作者,塞缪尔·厄尔曼。1840年生于德国,童年移居美国,参加过“南北战争”,他是五金

制造商,他所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半个多世纪还在继续。最近,他的一部书在日本的版税三万多美元,后人以

他喜爱的方式全部捐给亚拉巴马州大学作为奖学金基金。有谁能说,这不是青春的光彩、永恒的青春呢?

1、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一文被麦克阿瑟、松下幸之助等名人视为座佑铭,其“神奇”之处在于: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需要把握全篇的内容才能完整正确地解答出来。

题目问的是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实际上里面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它神奇的效果,一是它神奇的原因。它神奇的效果在全文的一、二两段中已有透露:那些功成名就者都从这篇文章中吸取了有益的东西;它神奇的原因就要到文章本身去找了。这就需要对所引用的这篇短文的主旨进行概括。塞尔缪·厄尔曼的这篇文章共

四段。第一段阐述对真正的青春的认识,第二三段强调放弃了理想、丧失了热忱也就没有了青春,第四段重点谈怎样才能永葆青春。总的来说,它是要激励人们永远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

弄清了这两点,就可以答题了。其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激励人们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从而获得事业的成

功。

2、用一句话回答“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真正的青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这一个题目大致要以下几步:①快速地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在原文中的位置。本题“真正的青春”这一关键

词语在所引文章的中第一段。

②要快速地在原文中筛选跟关键词语有关的所有信息,不能遗漏。本文中跟关键词语有关的信息实际上有两类,一是直接阐述的句子,像第一段的“青春不是„„而是„„”,第二段“勇锐盖过怯懦”等;一是较隐蔽的,如在第

一段里的“青春不是是年华,而是心境”,第后文则讲到60岁、80岁的人也能青春焕发,这就说明“真正的青春”不

是指生理上的年轻。这后一种信息尤其要注意不能遗漏。

③按题目的要求进行表述。由于题目要求只用一句话,因此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最概括的词语归纳所筛

选的信息,一种是以某一句话为主干进行扩充,将其他句子核心词语作为修饰成分,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长句。本

题采用后一种较为适宜。

答案是:真正的青春是指超越年龄、意志坚强、感情充沛、乐观进取的一种永葆活力的心态。

3、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的最后一段中“然则只要竖起天线,捕捉乐观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做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比喻“竖立天线”的含义。在这一段中,关于天线的作用,作者从正反两面讲得很

清楚:锐气便被冰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竖立天线,能“接受来

自人类和上帝的美感、希望、勇气与力量”,能“收听乐观进取的电波”,意即不要自我封闭,积极入世,热爱生活。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日本一位实业家随手在口袋里掏出《青春》,说明这篇神奇的文章在日本非常普及。

B .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阐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哲理:青春的心理年龄并不等于青春的生理年龄,年月的轮回并不一定导致衰老。

C .塞缪尔·厄尔曼认为:一个人年老后要能保持青春,青年时期一定不能贪图安逸,丧失热忱,更不能玩世不恭、悲观厌世。

D .塞缪尔·厄尔曼生前热衷的公益事业在他死后的半个多世纪得以继续,并被誉为“永恒的青春”,说明看一个人是否拥有青春,还应该看其对社会是否关注,对人类是否热爱。

E .按塞缪尔·厄尔曼的观点,真正的青春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生16岁至60岁的年龄阶段。

分析:A 项说这篇文章在日本非常普及是夸大之词,因为原文第二段是说“在日本实业界,只要有成就者……”。C 项中说年老时能保持青春是要以青年时期“不能贪图安逸……”为前提的,而文中却看不出这个意思。

(二)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凝视着,几

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

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

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

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

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

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

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

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

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着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一 《泥土的声音》题目设计分值及考查要点和答题思路。

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3分,考查的是散文的线索,结合全文内容及写作思路,可知线索为作者对土地的感情,若答“听到泥土的声音”或“泥土的声音”也算对。)

2.结合语境,揣摩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考查考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及表达技巧,可联系具体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联系文章的立意和主题考虑,含义为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 作用: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3.作者在第三段说“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第四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4分,考查具体语境中对作者感情和心理的领悟,答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努力找出与题干有关的关键词,然后组织清楚连贯的语言作答,第三段写“我”仰望,“我”远眺,“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土地所呈现的无限生机给“我”的心灵带来极大的触动,所以“战栗”;第四段中,当“我”抚摸着稻穗和叶子,嗅着稻子所散发的幽香,看到土地所孕育出的一片希望时,内心感到惬意和满足,心情自然安顿下来。)

4.文章一连四次写到“我”匍匐在土地上,五次写到“我”听到了泥土的声音。作者这样写,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整体领悟,我们通过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可知,这表达了作者对泥土的亲近、挚爱、依恋和难舍难分的思想感情。)

5.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4分,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评价,解答该题需对全篇作整体的把握,并注意运用有关语文鉴赏术语作答。内容: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层层递进,感情逐步深入。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耐人寻味。写法: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6.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4分,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事物的个性解读能力,属开放性题目,首先要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 二 散文的快速阅读及答题技巧。

1. 捕捉线索: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另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

2. 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

3. 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动静相衬、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

4. 研读重点: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

5. 揣摩关键: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是揣摩的关键。一定要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前后照应、整体观照;要紧扣语境来答题。

6. 张扬个性和唤醒个性体验:散文的重点是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写心得往往是考查的主要形式。它一般要从内容、语言、写法、作用等方面发表意见,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要紧扣散文的主旨内容。

(三)总想为你唱支歌 吕锦华

走一趟大西北,就像走在一块失去平衡的地块上。 这是一个怎样倾斜了的世界啊!

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虞风暴中被击倒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顽强地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去民勤县拜苏武山,公路有一半被流沙所拥没。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输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是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有话流传:“民勤无天下人,天下有民勤人。”一曰民勤之艰苦,外乡人都望而生畏,不肯前来安营扎寨;二曰民勤人肯吃苦,敢于外出闯荡。在民勤,常常能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农人,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躜躜走着。落日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农人裸露的脸和手是黑的而且皱着,那农人转动的眼珠是迟缓的却是渴望的。他们就在这一派灰黄的鸿蒙中往返着。由于降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他们已无所谓大。由于生存这样一块没有生迹的土地上,他们亦无所谓无。他们知道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要想活下去,只有向命运抗争。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瘟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苦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

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是的,会有那么一天,大西北会像海市蜃楼一样美丽,到那时,倾斜了的世界会重新平衡。

大西北并不苍白并不无奈的黄土地呵,总想为你唱支歌。

1. 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相同点:不畏困难, 敢于向命运抗争. 用意:以环境的恶劣反衬西北人的顽强意志. )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环境的恶劣让人经受历练而变得坚强.)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南方的环境过于温柔, 无法让人经受历炼而砥砺意志. ) 3. 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 突出胡杨林的坚强意志. 4.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以小见大, 深化主旨. 以它来代表大西北, 将自己对大西北的感情浓缩于一块戈壁石上.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sanwen/2170.html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人生感悟散文精选

    【散文阅读】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