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 |

【www.longjiam.com--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一)

  以前上高中时最讨厌学习文言文,琐碎的知识点,枯燥的翻译,每当学习古文总是昏昏欲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很担心,害怕我的学生像我一样抵触文言文的学习,害怕我的课堂沉闷枯燥,让他们提不起精神……

  第一节课上过感觉学生兴趣还挺高的,因为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讲解,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纲举目张,知道古文的重要性了,会从思想上重视学习。在讲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时告诉同学千万不要把“谷梁传”记成“母羊传”,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一笑一下就记牢了!问他们“四书”“五经”时,因为他们能回答出来,感觉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多,积极性非常高。

  学生都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爱“显摆”,这也是学生的可爱之处,我们做学生时不是一样热衷于在老师面前班门弄斧吗?老师的赞同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最大动力。

  在接下来分析课文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诵课文,读出人物情感,看哪一组读的好。有了竞争,就有动力,同学们朗诵的非常棒。

  字词,句式,语法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为了既能掌握知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我让学生找重点字词,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翻译。每天作业就是句句对应翻译课文,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第二天上课时,让同学到黑板上翻译重点句子,按着高考翻译标准改分,学生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翻译需严谨,如何翻译。通过这样的规范训练,学生们对古文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反思:在讲课过程中,特别是字词、句式、翻译这一块,有时课堂还是沉闷,苦恼啊!我还是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完美的驾于课堂,有时感觉课堂气氛沉闷了,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得力,这也是我最最最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在学习文言文时,如何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枯燥乏味,一直困扰着我,虽然这次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这篇文章比较短,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时,这种方法还适用吗?如何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接下来的《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都是比较长的文言文,我该如何把握呢?故事性比较强的段落,让学生分角色读好呢,还是改编成课本剧好呢?改编的话时间够吗?字词、句式、翻译怎么能让学生不费力,并且非常有兴趣的积极主动的学呢?把重点句子写黑板上,然后找学生翻译还是要有的。一切都建立在了解文章意思的基础上,不了解,怎么读?怎么演?会把握不到位的,还是就让他们读,让他们演,然后与课文比照,让学生找出和课文有出入的地方,这样比较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二)

  本学期初,我在高一三班上了《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节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订正、讲解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册题。这节课任务单一,但内容很多,课后练习题5个,练习册题15个,这些题合起来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

  一、这节课安排的一个成功之处

  安排督促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题,课堂上老师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做题情况,知道了学生疑惑在哪里,做错了哪那些题。这样就有利于老师的讲解对症下药,讲解就有重点,保证了重点的教学时间。课后练习题一中有四小题——

  晋、秦两国为什么围郑?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例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国进攻?

  这几个小题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基本能做上,而练习册“要点扫描”的内容就有这几个题的准确、全面分析。“要点扫描”的内容有三点:

  1、品味精妙的游说艺术;

  2、理解文章突出重点、恰当剪裁的手法;

  3、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所以,在提问学生逐题回答后,就让学生自读“要点扫描”来自我订正课后练习。这个环节一箭三雕,它将课文鉴赏分析、课后习题订正、练习册知识阅读三合一进行,

资料共享平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https://www.unjs.com)。而且无须老师黑板书写,无须多媒体幻灯投放,无须老师滔滔口舌之劳,无须学生专作笔记,却节省了许多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本节课一失误处

  在讲解订正练习册第5小题时,有“之”的用法解析,题中例句是“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句中“之”用法相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我就重点讲了“之”的这个用法,又举了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并做了句子成分分析,指出“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是主谓结构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又指出题中“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与“师道之不传”、“两狼之并驱”的主谓短语在全句中语法成分有异,前两者作时间状语,译作“臣壮年的时候”、“使者过往的时候”;后两者作主语译作“两只狼并齐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学生还不明白,又举了《毛遂自荐》中“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 “秦之围邯郸”也是主谓短语作时间状语。学生更迷惑了,于是只好又讲主语、谓语、状语三个成分的特点、意义,讲它们一般分别由哪种性质的词来承担。

  如此复杂引申,越讲越多,越讲越难,加之陌生例句又要解释翻译,纠缠了10多分钟,貌似旁征博引,学生却越听越糊涂了。因为有些学生现代汉语词性知识、单句成分知识尚未完全掌握,所以老师讲得越清楚,学生听得越困难。在课堂上,我当时就观察到学生满脸迷茫的表情了。

  三、这堂课的经验与教训

  这堂订正练习课,经验在于:

  1、练习题一定要学生先做老师后讲,不能像高三有时上课那样,当堂边做边讲。

  2、让学生答题,学生补正,而后老师再酌情强调,尽量让学生多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3、老师备课一定要前瞻后顾,左牵右连,将一篇课文的所有内容备完再开始上课。比如练习册的“要点扫描”,有的老师可能置之不理,而在《烛之武退秦师》这课中,“要点扫描”恰是课后习题的答案,又是本课阅读鉴赏的讲解,这就是备了课本又备了练习册才知道的。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册题往往是课文学习讲解的重点,我们在开始一篇课文的教学时就应该留意于此。

  教训在于:难点要点拨,但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之“的这一用法,比较难,老师说到主谓之间,无意义,不译,就可以了。学生掌握到此,对题中的两个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中“之”的理解和对全句的翻译是不存在问题的了。至于更深更复杂的知识,一部分学生现时可以理解,一部分学生待以后遇到该知识再逐步讲,慢慢掌握。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则不达。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欣赏: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jiaoanxiazai/3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