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 教学设计 |

【www.longjiam.com--教学设计】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二、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

2、《论语》: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三、翻译下列语句,解释加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二、“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三、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四、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外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二、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填空:

1.《论语》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 的言行。《论语》并非孔子所作。

2.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

3.流传至今的成语:

二、指出句中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由,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

三、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四、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五、简答题:

1、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3、“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木棉树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2、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3、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4、木棉花令作者产生很多联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它们表达出来的?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 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 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 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 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者:   )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 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 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 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 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资料共享平台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https://www.unjs.com)。”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 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 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归类     章节

《论语》十二章学习方法―→一、四、五、十二学习态度―→第七、九章道德修养―→一、二、六、八、九、    十一、十二珍惜时间―→第十章自述经历―→第三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

论语十二章经典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 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2、孔门弟子简介

(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小孔子29岁。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3)子路简介: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春秋末年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人)。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从师以后先后在鲁、卫两国当官,后随孔子游学于列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随孔子结束游历回到鲁国,,继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不顾安危挺身入险,死于乱中,时年63岁。

(4)子游简介: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年吴国人。约生于公元前506年,卒年不详。小孔子45岁。和子真、子张、曾子等同年辈,是孔门中的少年弟子。子游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入学孔门,虽然从师较晚,但能学而又称。孔门有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文学一科中他占第一位。

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先生,指孔子。 而:表顺承,“然后”之意。时:

习:反复练习。 之:代词,它,指学习的内容亦:

说:“悦”的古字,愉快。 乎:表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乐: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自:介词,从。 人:

知:了解,知道。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愠: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不谋:商量事情。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

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复习。 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新知

而:连词,表顺承。 知:领悟。

可:可以。 以:介词,凭。后省略“之”,代“温故”

为:动词,做。当。 矣:语气助词,不译。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则:副词,就 、而:连词, 表转罔:同“。 意思殆: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合作探究: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2、“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3、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找出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并说说理由。

练习反馈:

一、填空:

1、《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共 篇。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

2、 学与思辩证关系的一句话是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 “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10、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11、写出五个在论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二、根据“而”字的用法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并列的: 表顺接的:

表转接的: 表修饰的: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jiaoanxiazai/3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