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五郎为什么出家_历史解读

| 历史教案 |

【www.longjiam.com--历史教案】

杨五郎为什么出家

  阅读精选(1):

  杨延德

  人物简介

  杨延德,别名杨春、杨五郎,杨业第五个儿子,是杨家将小说中的人物。杨延德曾任宣威将军、殿前司马,妻子为马赛英,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亲征辽国,杨家军、潘家军、呼家军三大主力出征,父兄战死后,杨五郎卸下战甲、头盔,挂于树上,用剃刀剃光头发,轻身走往五台山去了,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同时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

  生平经历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3年),宋太宗亲征辽国,下令三大主力军——杨家军(主帅杨业)、潘家军(主帅潘仁美)、呼家军(主帅呼延赞)随驾出征。杨家军为前部先锋,潘家军为中军保驾,呼家军在后接应、供应粮草。

  到了五台山,杨业率七子上山拜佛,以求平安。方丈智聪禅师得道高深,见杨业以天下为已任,极为感动,不忍杨家遭受灭顶之灾,却又不敢道破天机,便劝杨业解甲归田。老令公叹道:“杨业并非贪功好战之人,只因辽兵屡犯边疆,不单我大宋子民,就是辽国百姓也是深受其害。

  杨业唯有以战止战,逼迫辽国退兵,为天下百姓谋福祉。若宋辽两国平息干戈,友好往来,我杨业定解甲归隐,不问功名利禄。”智聪禅师道:“我有一言,留给将军——金沙滩双龙会;七子去六子回,”老令公以为会有个儿子回不来,便请智聪禅师解说,禅师摇头不答,老令公也不勉强,逐率七子下山出征。

  杨家军作为主力先锋,所向披靡,辽兵节节败退。辽国萧太后为鼓励士气,亲临幽州前线,与宋军对峙。萧太后见杨家军作战勇猛,辽兵屡次攻打北宋都为其所败,杨家众将更是各个武艺高强,辽国上将萧天佐、萧天佑、韩延寿、耶律休哥、耶律斜珍等都不是杨业的对手。于是萧太后想出“以退为进”的计策,借口谈判,请宋帝赴金沙滩商议,想诱出宋帝与杨家军,布下天罗地网,准备一举擒下宋帝与杨家将。

  杨业识破诡计,因长子杨延平长得与皇帝相象,便向太宗推荐由延平穿上皇袍,假装皇帝与辽国萧太后谈判。奸臣潘仁美却极力劝阻,说有损国体。最后在杨业的力谏下,太宗同意由杨延平代替自我,率军远赴金沙滩。而萧太后也命天庆王代替自我,率领辽国精兵赴金沙滩,用心备战。

  金沙滩上,宋辽两军对峙,杀机四伏。谈判过程中,天庆王看出皇帝是杨延平假扮的,计策已被天庆王识破,逐下令开战。杨业沉着应战,命杨家军分成三路杀进。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辉率领;中路由杨业、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领;右路由四郎延朗、五郎延德率领。

  杨家军奋力抗敌,从已时战到巳时,突然辽军剧增,将杨家将三路人马分而围之,使其左右前后不得相顾。杨业发现敌情有变,于是发令左右两路向外突围,同时派七郎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救兵求援。

  中路军在激战中被辽兵冲散,杨业且战且退,战至午时。当退至陈家谷时,余部只剩下百十人,仍不见援兵。杨业以死相抗,最终全军覆没,老令公不想被捕受辱,一头撞死在李陵墓前。

  七郎杨延嗣回到宋军大本营,请潘仁美搬救兵求援。潘仁美痛恨杨家,不肯发救兵,更恨七郎曾在擂台上将其子潘豹打死,于是假意好言款待,将七郎灌醉后绑在芭蕉树上,命军士万箭齐发,七郎被乱箭穿心而死。

  六郎杨延昭在乱军中反复冲杀,寻找父兄,终因辽兵甚众,只好退出金沙滩,派兵打探,等待消息。原先“七子去六子回”并非有六人归还,而是只有第六子杨延昭一个人脱险。之后潘仁美追究杨家军战败之罪,欲杀六郎。六郎在部下的保护下回到天波府,在家中“诈死”,假设灵堂,自我住在幕中由家人每一天送饭,后被天官寇准发现请回家中。后人为杨家鸣不平,就将这一故事编成《寇准背靴》的戏剧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

  左路军的大郎杨延平见天庆王在山上坐观杨家军困兽之斗,旁若无人谈笑风生,大怒,提弓拉弦,一箭射死天庆王。惹恼了辽兵,被乱枪挑死。二郎因为救兄心切,被辽兵砍去马脚,自我掀翻战场,被千军的乱马蹂踏至死。三郎逃跑到芦苇不到一里时,被芦苇草内的长钩套索,把延安的马绊倒,延安倾倒离开马鞍,此时被辽兵杀害。

  右路的四郎杨延朗冲出重围,半路又遇到辽将韩延寿、耶律奇率精兵四下围绕,部下全部阵亡,四郎只身被捕。而五郎延德只剩单枪匹马,后面喊声不绝,辽兵乘虚赶来,延德想到当日到五台山拜佛时,智聪禅师曾留给自我一个小盒子,吩咐自我遇难则开,于是从怀中掏出盒子,只见里面装着剃刀一把,度牒半纸。延德会其意,卸下战甲、头盔,挂于树上,用剃刀剃光头发,轻身走往五台山去了。

  五郎上了五台山后,智聪禅师和他大谈佛经,并说杨家虽有功于社稷,但在战场上杀戮太重,以至遭受灭顶之灾。劝五郎全心修佛,减轻罪孽。于是五郎从此出家,潜心修佛,为免一身武艺失传,便将杨家棍、杨家刀、杨家三十六路梨花枪等杨家传统武术传于杨家子弟。在此基础上杨五郎还发展了其他的僧人也加入,也为五台山培养了一批护院武僧。

  杨五郎为什么出家

  其实是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就我明白的就有好几种不一样的版本,比如他本来就很仁爱一心喜欢礼佛,所以之后出家,研习棍法教给杨家军,又或者是年轻时有位高僧说他杀戮太重,之后战后归来他自我也觉得如此,所以一心向佛出家。

  人物评价

  虽然史书对杨五郎的事迹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杨五郎是一位最神秘的人物,也是最具有争义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和尚。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为救宋太宗他冒着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一气背了二十里。他难到说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回到汴梁。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无奈,在杨五郎归天后,朔了一尊镏金铜像以示再造金身,才了结了心愿。

  正是因为杨五郎在史书的记载很少,才使的五郎的传说越传越神,家谱里也说五郎“削发为僧成仙”。杨五郎的确在出家后很少活动,因为,他肩负着保护杨家后代的重任。在山东的云梯关守将杨茂就是杨五郎的后代。当地的地方志就有记载。

  阅读精选(2):

  杨五郎为啥选取在延庆出家?

  八达岭石佛寺村附近,山壁上有一处杨五郎的石刻造像,人称“五郎像”,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

  相传宋朝时,太宗皇帝常到太平兴国寺礼佛,每次都是杨家将护送。杨五郎由此结识了寺院住持睿见。由于宋太宗住的行宫距太平兴国寺很近,杨五郎逐渐成了太平兴国寺的常客。经过几次交往,杨五郎和睿见相互十分欣赏。每次接触中,睿见总是向杨五郎有意无意地谈及佛教,什么普度众生啦,什么不伤生灵啦,什么正身修心啦等等,并旁敲侧击地劝他弃甲出家。杨五郎是将门之后,出家当和尚的事情连想都没有想过。他认为,身为武将,理应报效国家,宁可马革裹尸,也不能遁入空门。

  睿见明白杨五郎正是血气方刚、胸怀大志的时候,许多话没有细说。只是在杨五郎临别前来辞行时,送给了他一个包裹,并叮咛说:“这个包裹先不要打开,当你在战场上受挫或精神上受到刺激时再打开,它会帮忙你摆脱困境。”

  不久,宋辽发生了金沙滩大战。金沙滩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南。登高远眺,只见巍峨险峻的两狼山屹立于西北,蜿蜒起伏的黄花梁横卧于东南。为了抗击辽邦入侵,杨业父子凭借雁门关、两狼山的天险,屯粮聚兵,在金沙滩上与辽兵决战。由于潘仁美有意陷害,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有的被乱箭射死,有的被马踏死,有的失落北方,杨五郎流落到关沟的石佛寺一带。金沙滩,成为杨家将生离死别的地方。

  杨五郎想起杨家满门忠烈,却死在奸人之手,感到心灰意冷。他转过一道山梁,在山腰上找到一个三角形的山洞,暂且栖身。这个山洞的洞口虽不大,里面却有五六平方米。他打开睿见送给自我的包袱一看,原先是一顶平塌塌的和尚帽和一件黑色袈裟。五郎愤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决定出家。他卸下身上的盔甲,戴起和尚帽,穿起黑袈裟,将盔甲存放在山洞里,削发当了和尚。之后,这个山洞被人称为“卸甲洞”。

  此后,杨五郎就在这个山洞里修行。有时,还到五桂头山腰上的一块大石头上打坐。

  金沙滩一战后,家将孟良、焦赞一面收殓死者的尸骨,一面遵从老太君的命令,去找杨五郎。活着要找到人,死了也要找到尸首。孟良、焦赞千辛万苦,一路追寻,来到关沟。忽然,孟良远远看到前面的山腰上有僧人打坐,像杨五郎模样,赶紧催马快行,到山脚下又弃马登山。等到了打坐僧人身边,定睛一看,喜出望外,那人正是杨五郎。孟良“咕咚”一下跪在五郎身边,拱手说:“将军,您让我找得好苦哇!老太君需要将军孝顺,众将官离不开将军,大宋江山更离不开杨家,您快快随我们回府去吧!”杨五郎叹了口气,说:“我已经心向佛祖,二位将军无需多言。请回吧!”

  孟良、焦赞哪里肯依,跪在五郎身边不肯起来。五郎心疼二位将军,却又无心重新披甲,一时犯难。这时,睿见法师现露真身。杨五郎便对二位将军说:“此事明日再议吧!”孟良、焦赞只得暂时退到山下,等待五郎回心转意。

  当晚,睿见法师问五郎:“将军虽然身披袈裟,但是还未剃度,如果想念尘世,那就把袈裟还我吧!”五郎赶忙施礼说:“法师说的哪里话呀,我既然穿上袈裟怎样会反悔呢?只是不知怎样回答孟良、焦赞二位将军,让我一时犯难。”睿见看到五郎心意已决,就说:“这个不难,明日我自有办法。”

  第二天,睿见施了个法术,在五郎住的山洞旁边的石壁上方,把五郎点化成盘膝打坐的石像。孟良、焦赞上山后,再也找不见杨五郎,只有石壁上的五郎像,只好回去报信。此后,杨五郎便随睿见去五台山当了和尚。

  阅读精选(3):

  杨五郎出家与五郎铁棍的故事

  五台山太平兴国寺方丈和尚睿见是杨五郎的师父。相传,宋太宗游五台山由杨家父子保驾护送。宋太宗到术平兴国寺礼佛,杨五郎结识了睿见。由于行宫距太平兴国寺很近,所以杨五郎便成了太平兴国寺的常客。在几次接触中,杨五郎很赏识睿见渊博才学,睿见也喜欢杨五郎的性格,两人情投意合来往密切。在每次接触中,睿见总是有意无意地灌输一些有关佛教的思想和戒规,什么普渡众生啦,什么不伤生灵啦,什么正身修心啦等等,并旁敲侧击地劝他弃甲出家。关于出家当和尚,在没来五台山之前,杨五郎连想都没有想过,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但也没有足够的勇气。睿见看出杨五郎已接近佛门,只要他在战场上拓失利或精神上受到剌激,就必须会走当和尚这条路。在临别时,杨五郎前来辞行,睿见送他一个包裹,并叮咛说:这个包裹平时不要打开,当你在战场上受挫或精神上受到剌激时,再打开这个包裹,它会帮忙你摆脱困境。

  出山西省大同市,南下五十公里,便是闻名的古战场金沙滩。在那里远眺,只见巍峨险峻的两狼山屹立于西北,蜿蜒起伏的黄花梁横卧于东南,方圆四十里的金沙滩,相传是辽宋鏖战的沙场。北宋名将杨业父子,为了抗击北方辽邦入侵,凭借雁门关,两狼山的天险,以前屯粮聚兵古金沙滩上。之后,由于潘仁美有意陷害,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杨五郎突围到一片树林里,前逃无路,后有追兵,在这千均一发之际,想起睿见送给他的那个包裹,急忙打开一看,原先是一顶平铺遢的和尚帽和一件黑色袈裟。杨五郎愤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便决定弃甲出家。于是他当机立断,头戴和尚帽,身穿黑袈裟,由树林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辽兵见他是个和尚没有理睬他,这样杨五郎才免于被俘。

  杨五郎来到太平兴国寺后,人们把寺庙所在山谷叫成了五郎谷,把这座寺院叫做杨五郎庙,俗称五郎庙,很少有人再称太平兴国寺。

  杨五郎是武将出身,每一天不习武,就觉得浑身难受。但他已是出家人,刀、枪、剑、戟是属于兵器不便使用,于是他就用上了八十一斤重的铁棍,当作习武之器。他每一天晨起练武,风雨无阻,因此招来不少看热闹的人。其中有和尚,也有找五郎投师学艺的。碧山寺(距五郎庙很近)的老方丈认为让僧人学点武艺,也不无好处,那里(指碧山寺)的和尚都是游方僧,不说抵御坏人,就是防范虎豺也是用得着的。这样,在老方丈的支持下,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杨五郎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演习一些阵法,便逐渐构成了一支僧兵。庙外有块平地,就是成五郎检阅僧兵的地方。

  这一天,又是全体僧兵演习的日子,有不少乡民前来观看,有人提议,请五郎师父练上一阵,让大家开开眼。众人听了,纷纷叫好。五郎推不开众人情面,就唤道:“徒弟们,抬家伙来!”两名刚收下的徒弟想在师父面前表现得勤快些,抢先直奔在阅兵台前的铁棍,两人使出浑身力气,又是摇又是晃,铁棍却纹丝不动。五郎看了,不由得哈哈大笑。他拨开两个徒弟,只用一手把铁棍攥定,喝一声“起!”那铁棍便拔土而出。只见入土部分,竟有三尺多长,直惊得两位弟子目瞪口呆。

  五郎把铁棍拿在手里,先活动一下腿脚,之后就练了起来。他先使了个泰山压顶,又使了个风卷残云,越耍越快。耍得兴起,只见寒光一片,风声呼呼,似虎啸龙吟。一个好事的徒弟,为了显示师父的本事,急急忙忙舀了一瓢水,直向五郎泼去。但见飞珠溅玉,霞光万道,十分好看。五郎就势收住,大喝一声“起!”手中铁棍便直上云端。围在阅兵台前的人,无不大惊失色,纷纷掉头逃窜。生怕铁棍下来落地自我身上,被砸成肉泥。谁想,那根铁棍在空中翻了身,便笔进地落了下来,只听得“哧”地一声,又插进了原先那个窟窿里。这时人们才看清,杨五郎身上一个水珠也没有,真称得起“风雨不透”。“好!”人群中不知谁喊了出来。之后,其它人也跟着喊起来:“好!好!好!”雷鸣般的呼喊在山谷中回响着。正在这时,有个小和尚过来报告:“启禀师父,山下来了个黑脸大汉,自称是大大的焦三爷,要我通禀师父下山迎接圣旨。”五郎听了,心里十分恼火:“好你个焦赞,要想来看,就该走上山来,不该自称什么大大的焦三爷,更不该拿圣旨来压我。”随即吩咐道:“告诉那个小小的焦赞,就说贫僧脱离红尘,已是化外之人,不受皇家管束,叫他快快离去,否则,要是赖着不走,你们就给我赶!”那么,焦赞究竟为何来见五郎?原先,那

  韩昌又带兵来犯,宋皇命六郎迎敌。六郎明白韩昌的厉害,觉得自我力量单簿,想请五哥下山助战。焦赞正是奉了六郎之令,来请五郎的。他怕五郎不见,就冒充带有圣旨,以为这样能够把五郎吓唬出来,不料这样反而把五郎激恼了。焦赞被赶出来,正愁怎样回去交令,在路上碰见了押粮动草的贤王,便把碰了钉子的经过给八贤王说了。八贤王道:“自古英雄不怕压。你拿圣旨压他,他就越不见你。出家之人,皇帝对他也没有办法。我再给你修书一封,就说我请他下山助阵。一来是为了保境安民,也算积一宗不小的功德;二来,还可金沙滩之辱,你再辛苦一趟吧。”

  焦赞拿上八贤王的亲笔信,二次来到太平兴国寺。这次,他不敢自称大大的焦三爷了,只说是小小的焦赞替八千岁送信来了。八贤王主持正义,爱护忠良,有恩于杨家。五郎一听说八千岁来信,赶忙吩咐:“大开山门,热情接待。”焦赞到后,杨五郎看了八贤王的信,随即点起五百僧兵,昼夜兼程,向雁门关开拔。

  且说韩昌自金沙滩一仗大获胜利,便觉得宋朝没人了,也更不把杨家将放在眼里,终日在那里饮酒作乐,只等粮草备足,即可一举攻下汴梁。这一天,他奉了萧后之命,率领人马浩浩荡荡向雁门关进发。他坐在立刻,趾高气扬,好不威风。大兵来到关下,正要安营扎寨,只听得号炮齐鸣,战鼓震天,杨五郎杀出关来,见韩昌出不搭话,劈头就是一棍,韩昌连忙掀叉相迎。史听见“咔嚓”一声,韩昌手中的叉断成了两半截。要不是坐骑久经战阵,急速往旁一跳,这一棍就要他的命了。

  韩昌的马快,五郎的棍更快,再一棍打过去,把韩昌劈成两断。由于五郎用力过猛,那铁棍劈断韩昌之后,又打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把石头打得粉碎。就这一下,铁棍也震下一条一尺多长的裂缝。

  这根铁棍,长八尺,粗一寸半,棍的一头镌有小字“共重八十一斤谢荣榄段思礼造”。铁色斑斓,棍的另一头有一尺多长的裂缝现已焊接完整。这根五郎棍是五台山的珍贵文物,也是五台山十景之一。现存放地显通寺后殿文物陈列室。

本文来源:http://www.longjiam.com/jiaoanxiazai/30152.html